近年來,精紡毛織物向著高檔輕薄型發展,其中很多為雙經單緯的單面織物,如1/2單面嗶嘰、貢絲錦等織物。原料細度在80支以上,紡紗線密度在17.8—21.7tex之間,織物輕薄、紋路細潔,高檔雅觀。在織造過程,由于全毛單緯紗強力低,如紡紗條干不勻,在各類織機上所產生的細節,都會在布面上形成“小缺緯”疵點,嚴重地影響織物質量和生熟修補工作,增加修補工勞動強度和生產成本。為此經過1年多調查分析和研究,摸清了“小缺緯”產生的機理,采取了相應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小缺緯”的特點
“小缺緯”存在于經紗和緯紗交織時,緯紗某一處有經紗未被交織,而且緯紗斷裂,織機仍正常運轉。我們在生產中發現主要有3種情況。
第1種,鋼筘打緯后織口以下,未經緯密卷取輥時肉眼能發現的“小缺緯”。
第2種,在緯密卷取輥以下發現有“小缺緯”。
第3種,以上2種情況都不存在“小缺緯”,坯布檢驗也沒有發現“小缺緯”,但在后整理濕整加工后,中檢發現統匹性“小缺緯”。
2“小缺緯”產生的機理
根據紡紗原理,1根紗線是由多根單纖維組成,即便是先進的紡紗設備,也不能使纖維達到理想狀態的有序排列,且紡紗中牽伸和抽取纖維是隨機的,因此1根紗線總是存在程度不同的條干不勻,即粗節和細節。我們發現紗線的斷裂處正是細節處,這就是產生“小缺緯”的根源。經分析觀察,產生小缺緯的第1種情況是緯紗打入時,由于閉口時間過早,經紗的夾持力存在,緯紗細節處被鋼筘打斷。
第2種情況是在緯密卷取輥后發生“小缺緯”,它是由于卷取輥包覆金剛砂皮的粗顆粒將單紗細節處割斷,原因是每次打緯時,緊貼金剛砂皮的坯布處有相對往復摩擦,導致金剛砂皮粗顆粒將細節處割斷。
第3種情況是在濕整后產生“小缺緯”,經實物分析,主要是單紗截面根數不夠和紡紗條干不勻所致。紗線在織造加工時,需具有一定的張力才可以織造,因此紗線存在很大內應力,由于條干不勻,粗細節的存在,粗節和細節的捻度也是不勻的。紗線在加捻過程中,粗節捻度向細節轉移,粗節捻度少,細節捻度多,捻度不勻產生的內應力也不同,這是關鍵因素。由于羊毛纖維的結構特性,濕熱加工中呈α螺旋型,具有熱塑性。因此坯布在濕熱加工中,內應力和熱塑性都要得到平衡,當細節承受不了這些作用力時,出現斷裂,產生“小缺緯”。
3“小缺緯”疵點的預防
針對第1種小缺緯產生情況,適當延遲閉口時間,調整綜平度為305—308°,經紗上冷漿,即能防止小跳花的產生。
針對第2種小缺緯產生情況,因是被緯密卷取輥的金剛砂皮粗砂粒所割斷,故選擇240# 以上的金剛砂皮,第1次使用時用鐵砂皮打一遍,把粗顆粒去掉。使用粒面橡皮,不會出現割斷現象,不足之處是,粒面橡皮摩擦力不夠,停車起動時容易出現打滑緯檔;其次單面織物可采用反織法,斜紋面貼砂皮面。
針對第3種小缺緯產生的情況,產品設計時要考慮足夠的單紗截面根數,試驗結果表明線密度為21tex以上的紗線截面纖維根數要大于或等于55根,21tex以下的紗線截面纖維根數要大于或等于65根(與紡紗設備工藝條件有關)。紡紗時細紗機用2根喂入,是有效改善細節產生的途徑。
來源:毛紡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