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紡織產業正處于轉型升級中,而產品是企業技術含量與品牌效益的最終呈現形式,因此,提高產品的附加值才是保證企業生命力的正途。”談及行業轉型升級的關鍵問題,浙江理工大學副校長陳建勇如是說。
而科技創新是提升產品附加值的重要路徑,陳建勇認為,紡織工程的科技創新,還是要從材料上找突破。“服裝方面,現在大家穿衣都在體面的基礎上越來越講究舒適度,而所有的天然纖維都有它的局限,因此服裝材料就要在很多方面超過天然纖維,才能進一步獲得大眾認可;產業用紡織品方面,隨著科技的發展,很多高端設計項目中所需的紡織材料,如鈦纖維等,都是目前市場技術根本達不到的,因此亟須加強;而應用最廣泛的家用紡織品領域,更是無論從材料、技術、生產率方面,都尤其需要科學規劃。”陳建勇詳談了服裝、產業用和家用紡織品三個領域對科技的需求。
目前,陳建勇擔任浙江省重點實驗室“絲纖維材料及加工技術研究實驗室”常務副主任,浙江省重點學科“紡織工程”負責人。他主要的工作重心包括博士生、研究生的教育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項目兩方面,而這兩方面都是以蠶絲纖維的結構與性能為研究中心。“正在進行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就是探討如何將蠶絲纖維用作止血材料,目前該項目還在基礎研究之中,”陳教授介紹到,“從理論上講,這個項目可行性是很高的,過程也很順利,已在學術期刊上發表了一些論文,但還沒有到臨床階段。項目一旦成功,將會是紡織產業對醫療事業的巨大貢獻。”
2014中國紡織學術年會的主題是“跨界融合智能紡織”,對此,作為一直聚焦紡織行業轉型升級一線問題的陳建勇也有著自己的看法。
“中國傳統的紡織業模式是偏向于大規模批量生產的,對差別化產品的需求并不高,但隨著經濟的發展以及市場需求的變化,很多企業開啟了差別化、定制化的小量生產模式,然而受到國內外金融環境的影響,這種生產模式在國內發育的并不順利,”陳建勇教授直擊紡織業轉型升級的一線難題,“很多產品現在看起來做的很熱鬧,但實際上賺不到錢,因此企業也很矛盾——繼續做下去很可能會虧,但如果放棄現有的一些業務,那這方面的工人就會流失,這樣對整個產業鏈的影響都很不好。因此本次年會將要討論的智能紡織,就是要集思廣益解決企業轉型升級過程中工人的流動問題。”
談到紡織業正在迎來的變革,陳建勇認為:“現在國家倡導‘兩化’融合,即工業化和信息化的融合,我想這在不久的將來將是紡織業科技創新的一個突破點。浙江理工大學設立了一個‘虛擬紡織’教學實驗室,把客戶的需求通過信息化手段直接和生產終端聯系起來,這樣既可以提高生產效益,又節約社會資源。”
此外,投身于教學管理的陳建勇還對“產學研一體化”十分重視,他直言“紡織學科是典型的‘大產業,小學科’,學科地位在國內學術系統中地位相對較低,希望能夠得到國家和社會的重視。”今年,浙江理工大學有兩個在陳建勇教授主管下的教學項目被評為國家級教學成果,這令他十分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