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工業是一個傳統產業,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既長又寬的產業鏈,而廢舊紡織品回收、再生和利用的課題也應運而生。
所謂長,是指紡織工業要從生產多種合成纖維和人造纖維開始,經過化學纖維與天然纖維相混合,紡成紗、織成布、染成色、印成花、再經過后整理,制成各種不同的服裝和服飾品。所謂寬,是指在服務于服裝和服飾的同時,還服務于醫療、衛生、土木、建筑、交通、運輸、安全、防護等行業,服務于氣體、液體、固體的過濾分離行業,服務于結構增強等行業,領域寬廣。
談及紡織品回收、再生與利用話題,在輿論引導的同時,國家和有關部門從法規、政策等方面對紡織品再生與利用課題給予支持,國務院通過了物流發展中長期規劃,確立了農業品物流、制造業物流與供應鏈管理、再生資源回收物流等12項重點工程。建立物流體系,提高物流的標準化、信息化、智能化、集約化水平,在提高經濟整體運行效率等方面都有了具體部署。
青島東佳紡織機械集團是一個幾十年從事專業生產纖維梳理機械的,在生產羊毛纖維、山羊絨纖維、綿羊絨纖維和棉、麻纖維梳理設備的同時,多年來,公司還從事生產廢舊纖維的再生利用成套設備。包括廢舊毛織品和廢舊棉織品經過切斷、粉碎、梳理、成網、成條,實現再生利用的工藝技術裝置。廢舊棉制品和化纖混紡制品經過切斷、粉碎、混合、多次梳理、鋪網或氣流成網,經過熱風融合、切片成卷,制成保溫填料和裝飾品墊料,也可以經過熱熔、壓制、切割,制成工業制品。
這些工藝技術裝備可以根據不同產品的要求進行調整。當然,也還有不少生產類似裝備的企業。從終端市場分析,也在逐步擴大使用領域,包括工業用品的汽車零件,建筑業中的蒸汽、管道的保溫和土木建筑的保溫層,民用品中蔬菜大棚遮陽簾子等。
廢舊紡織品的回收、再生和利用,這個產業涉及商業服務業,涉及民政、工商、稅務、質檢和環保等部門,又涉及到工業、商業、建筑業和服務行業。形成了業內人士所說,有原料沒人干,利潤低不想干,困擾因素多想干又不能干的“燙手山芋”。所以說,目前廢舊紡織品的回收、再生和利用工程,看似簡單,實際是步履維艱,雖然成套技術裝備已形成產能,但目前收購、倉儲、分揀都還未形成產業鏈。
我認為,廢舊纖維的回收、再生利用仍未形成氣候的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首先,生產工藝需要的技術裝備可以制造、可以實現國產化,但沒有與使用工藝相結合,有設備沒有工藝,有產品沒有權威部門頒布的產品標準。
其次,有市場沒法推廣。市場不規范,廢舊纖維制品的制成品使用范圍很廣,生產比較分散,但如何從制定產品標準入手,制定生產工藝措施,實現規范使用還有許多工作要做。
最后,廢舊紡織品的回收、再生和利用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的面既深又廣。在開展的初期,也需要引起各方面的重視,發展也需要得到政府的支持。有關部門或者有實力愿意做貢獻的企業牽頭,把這些工作環節組織起來,疏通渠道,使廢舊紡織品能像瓶基聚酯的回收、切片、再聚合、紡絲、利用,逐步形成了產業鏈,使待開采的“城鄉礦山”有可利用之地。如若廢舊紡織品的回收、再生和利用項目能夠在一個地區里通過試點,形成制品的產能,對這些資源的利用,就可能起到星火燎原之功。
據了解,國家有關部門和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正在與境外進行技術交流,并動員各階層社會力量,從廢舊衣物“零拋棄”行動開始,扎實地開展這方面的工作。存在的問題主要是物流不暢、渠道不通。目前還沒有形成一條暢通的收購、分揀、消毒、倉儲和運輸渠道。地方政府還沒有對這個產業從政策、資金、市場,進行統一規劃。特別是廢舊纖維的回收利用,這個最應當引起人們重視的行業,也可以說是社會福利事業、慈善事業,需要在當地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引導下,使這個行業盡快發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