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運用PDCA循環理論開展漿紗QC小組活動,通過認真執行4個階段的任務,成功解決了在高速噴氣織機上生產涂料印花浴巾所碰到的問題,為毛巾行業的現代化管理做出了積極的探索。
關鍵詞:質量管理;循環理論;漿紗;毛巾;小組活動
PDCA循環又叫戴明環,是美國質量管理專家戴明博士提出的,它是全面質量管理所應遵循的科學程序[1-2]。PDCA是英語單詞Plan(計劃)、Do(執行)、Check(檢查)和Action(處理)的第一個字母,PDCA循環就是按照這樣的順序進行質量管理(見圖1)。在質量管理中,PDCA循環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并且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因此有人稱PDCA循環是質量管理的基本方法[3-4]。
本文以漿紗企業QC小組運用PDCA循環理論解決雙層涂料印花浴巾生產中所碰到的問題
進行分析。
1 P階段(計劃)
這個階段是決定質量管理的目標和怎樣實現目標。
1.1 課題選擇及現狀分析
此次針對的浴巾品種地經紗為29.2 tex原棉單紗,因為非強力原因斷線,出現織疵;并且易出現打斷緯紗造成邊疵的現象,嚴重影響織造效率及產品質量。毛經紗為18.2 tex純棉單紗,根數在1200根(軸寬210cm),覆蓋系數、上漿濃度較低,實現上漿均勻、漿膜完整、貼服毛羽的難度較大,紗線漿紗易產生滑移、游動,也易出現斷紗、起毛不齊等質量問題。當時公司已接到的生產計劃量較大,將正式投產大面積上機,而且交期安排時間有限,擺在面前的任務是快速保質地完成改進工作。
1.2 確定目標
小組把目標鎖定為攻克高速噴氣織造雙層毛巾品種時出現的相關問題,主要為毛經18.2 tex、地經29.2 tex原棉單紗斷線、毛經起圈不齊及邊疵等相關質量問題,將織造效率提高到92%以上。
1.3 原因分析
地經29.2 tex原棉紗線5400根(軸寬215 cm),經密較高。如果上漿偏大、被覆過量易造成打斷緯紗(織造時地經過于硬,容易在交織時磨斷緯紗),出現邊疵或影響毛經起圈,甚至影響到后處理;如果上漿偏小、被覆不足或上漿不均易造成耐磨性、柔韌性不足,達不到高速毛巾織機的織造要求,易產生斷線[5-6]。雖然該毛巾品種的地經張力遠大于普通織布機的經紗張力,但是經過分析,在此斷線非強力原因所致,屬于耐磨性不足。
毛經18.2 tex單紗約1200根,對寬幅高速漿紗機來講,其漿槽覆蓋率僅有9.8%,較漿紗要求的最低覆蓋率相差較大,上漿過程中易出現滑移游動。因此,導致漿膜的完整性較差,強力和毛羽未達到織造的要求,同時也使得部分織軸織造時出現紗線相互糾纏的打綹現象。
1.4 制定對策
(1)針對地經上漿粗糙或耐磨性、柔韌性不足的問題,制定對策為:漿料配方采用低黏度變性淀粉加少量固體丙烯類漿料,提高上漿濃度;漿紗工藝采用偏高壓上漿,94℃上漿,外加后上蠟、濕分絞,壓漿方式為雙浸雙壓,回潮率控制在8%左右,
( 2 ) 針對毛經紗覆蓋率過低, 易出現滑移游動的問題,制定對策為:毛經通過分條將經軸寬度縮到1.2m~1.5m,有效地調整了覆蓋率。減小整經張力,有效地改善上漿條件。
(3)針對毛經成膜不完整、毛羽較多,以及部分織軸織造時出現紗線相互糾纏、打綹的問題,制定對策為:在原工藝淀粉漿配方的基礎上調整中黏度變性淀粉的比例,添加少量的丙烯酸類漿料,以改善成膜性、貼服毛羽、增加強力,并使紗線達到規定范圍的柔韌度。使用適量后上蠟,停止使用壓紗輥,減小各區張力,保伸以利于織造。
2 D階段(執行)
這個階段是嚴格按照計劃規定的目標和具體方法去做實實在在的質量管理工作。由部室經理牽頭協調、車間主任主抓、質檢員和工藝員具體執行。
毛經通過分條整經將經軸寬度縮到1.2 m~1.5 m,有效地調整了覆蓋率,整經卷軸密度達到0.38 kg/dm3,改善了上漿條件。在原工藝1000 L淀粉漿配方的基礎上減2 kg淀粉,添加1.5 kg丙烯類漿料,改善成膜性,貼服毛羽,實現毛羽減少50%以上,并使紗線達到了規定范圍的柔韌度。使用80 m/min的后上蠟,停止使用壓紗輥,減小各區張力(漿槽、烘燥由伸長控制改為張力限制調整控制,卷取張力設定要求滿足卷軸密度0.4 kg/dm3 以內,總伸長小于1% )可有效地實現保伸,改善毛經的起圈效果,減少斷紗。
地經采用低黏度變性淀粉代替中黏度淀粉,使用少量固體丙烯類漿料,提高上漿濃度(約提高1%~1.5%),工藝上采用偏高壓上漿,外加后上蠟、濕分絞,漿槽溫度94℃,采用雙浸雙壓上漿,漿紗回潮8%。最終達到了理想的柔韌度,漿膜較完整,耐磨性提高35%,強力增加40%,有效地改善了地經的斷線,提高了織物質量。
3 C階段(檢查)
此階段是檢查D階段是否完成了P階段的目標,是否達到了預期的效果。針對跟蹤檢查發現的問題及時進行整改,通過多次對漿紗配料、漿紗工藝以及對整經過程的改進,最終漿紗車速達到90 m/min以上,運行良好。
織造效果如表1所示。織造織疵大量減少,織造效率達到94%以上,在短時間內超計劃解決了問題,圓滿地完成了我們的QC活動及生產任務,得到了領導及織造車間同行技術人員的認可。
4 A階段(總結)
這個階段叫作處理階段,也叫作總結階段。對于從D階段中找出的成功的經驗或失敗的教訓,要進行納入標準和總結遺留問題兩個工作步驟。是經驗就納入標準化;是教訓就作為遺留的問題,轉入下一個循環去解決。
4.1 制定鞏固措施
通過本次QC活動,小組成員在白坯織布漿紗理論結合毛巾漿紗理論的基礎上,研究出適合該品種在高速毛巾織機上生產的方法,提升了我們毛巾漿紗的水平。為更好地鞏固本次QC成果,我們提出以下措施:
(1)將本次活動各工藝參數形成表格和圖標,便于大貨生產過程中員工的操作。
(2)繼續通過PDCA循環,不斷地加強、深化,發現問題及時整改,以逐步優化該品種的生產工藝。
(3)發展、擴大小組成員,鼓勵勤奮好學、勇于研究的員工加入QC小組,以便解決更多的問題。組織成員加強對漿紗及紡織行業理論知識的學習,使其在理解原理的基礎上有能力辨明操作方向,以便面對將來所出現的各種問題。
4.2 總結遺留問題
回顧此次QC小組的活動,雖然取得一些效果,但仍沒能做到盡善盡美,還存在一些細節上的問題有待進一步地優化,例如:漿紗機出現的氣壓不穩,操作工面對影響漿紗質量的細節問題發現能力不足等,都對我們穩定織軸質量造成了一定影響。對此,我們漿紗QC小組將在以后的工作中逐步攻關,積極努力地來完善自我。
5 結論
PDCA循環作為科學的管理程序,4個階段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是把質量管理工作推向標準化、規范化工作軌道的金鑰匙。漿紗QC小組成功運用PDCA循環理論解決了涂料印花浴巾生產中所碰到各種問題,既保證了訂單的順利生產,又增添了企業的活力。我們將一如既往地為毛巾行業的現代化管理體系建設進行積極探索。
參考文獻:
[1] 王毅.紡織企業管理基礎[M].第三版. 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8:254-256.
[2] 焦勝利.全面質量管理的新變量[J].企業管理,2005,(11):26-27.
[3] 郭桂柱.談QC小組推動PDCA循環的問題與對策
[J].華北電業,1998,(17):29-30.
[4] 蔡意達,盛雅蓉. QC小組活動中的PDCA循環[J].電子質量,2009,(1):42-44.
[5] 王國立,毛雷.毛巾織物漿紗工藝的優化[J].棉紡織技術,2010,38(7):57-58.
[6] 毛雷,王國立.毛巾織物漿紗中的幾項節能減排措施[J].棉紡織技術,2011,39(7):35-36.
(作者單位:亓林敏,濱州市紡織纖維檢驗所;毛雷,鹽城紡織職業技術學院;王國立,孚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纖檢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