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將高吸水劑的制造過程和吸水性非織造產品的加工過程結合起來,也是一種方便、有效的加工方式。例如,淀粉接枝丙烯酸型高吸水劑在水解之后,可以比較容易涂到纖維類基質上,且烘干后不溶,因而可以采用類似于經紗上漿的浸漬加工方式。
開發高吸水性能非織造布必須采用適當的方式將高吸水劑結合到非織造布上。高吸水劑具有優秀的吸水能力和保水性能,但目前也還存在一些缺點,因此如何進一步提高其各種性能已成為近年來的重要研究方向。
由于高吸水劑為交聯型物質,故不能采用加熱融化和溶劑溶解的加工方式。目前,多數國內外非織造企業采用的加工方式是先將高吸水劑研碎成粉末,然后均勻分布于基料表面,再用一層基料蓋住,使高吸水劑夾在兩層基料之間,例如尿布、衛生巾、醫用墊子等產品采用的就是這種方式。但是該吸水劑只有陰離子和非離子兩種類型,其中陰離子吸水劑的吸水倍數雖高,但耐鹽性較差,吸水速度較低;而非離子型高吸水劑的吸水速度輕快,耐鹽性也較好,但是吸水能力較低。因此,通過這兩種方式生產的高吸水性能產品實際并非“高性能”。
與此同時,高吸水非織造布的吸液性能除了與所選擇的工藝路線、主體纖維配比有關外,與高吸水劑的濃度也有很大關系。從高吸水非織造布的性能來看,高吸水劑的濃度越高越好,但是礙于高吸水劑本身的性能及生產工藝的限制,高吸水劑的濃度不可能太高。因為濃度過高會使高吸水劑形成凍膠狀,無法在生產工藝中使用,而且也會增加成本;濃度過低則達不到預期的目的,目前國內企業采用的高吸水劑的濃度多數在0.05%左右。
去年9月份德國柏林工業大學的研究者宣布了一種新的方式——浸漬法。所謂的浸漬法即先將高吸水劑制成分散液,然后通過涂刷或者噴涂的方式涂在織物表面,或將織物放在這種分散液中浸漬,使高吸水劑固定在織物的空隙中。這一方式或將成為添加高吸水劑的最新、最權威的解決辦法。
同時,還可以配合采用共聚和聚合體反應等方法,使親水集團多樣化,或通過混合和復合的方法,達到同時兼顧耐鹽性、吸收速度和吸收倍數的目的。根據研究者公布的數據來看,可以采用這種方式的高吸水劑的原料主要有乙烯類的合成原料以及淀粉、纖維素等幾類。
此外,如果將高吸水劑的制造過程和吸水性非織造產品的加工過程結合起來,應該也是一種方便、有效的加工方式。例如,淀粉接枝丙烯酸型高吸水劑在水解之后,可以比較容易涂到纖維類基質上,且烘干后不溶,因而可以采用類似于經紗上漿的浸漬加工方式。又如交聯聚丙烯酸類高吸水劑,若在聚合時不加交聯劑,而在浸漬、涂層加工時再加入交聯劑和促化劑,然后在烘燥過程中進行化學反應完成交聯。理論上講,這種加工方式可省去分離、烘干、粉碎和制取分散液等工序,從而降低成本。 劉建勇(天津工業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