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月19日,全球最大的紡織機械制造商----瑞士蘇拉集團(Saurer)----中國區管理年會在蘇州召開。
本次年會除了明確2006年在中國的發展計劃外,蘇拉還將正式迎來兩位新成員----江蘇蘇拉金?紡織機械有限公司和蘇拉金?鋼鈴制造有限公司。
這兩家公司是由蘇拉集團與江蘇金?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資4700萬美元組建而成。其中,蘇拉集團占70%股份,江蘇金?占30%。
通過建立合資公司,蘇拉一舉延伸了棉紡織機械領域的產品線;而憑借蘇拉的技術優勢,金?開始瞄準高端紡機市場。
完成產品鏈布局
“蘇拉看上金?,是因為它擁有前紡設備的模塊。”蘇拉集團中國市場部經理李建祥告訴記者。
據李建祥介紹,在棉紡織機械領域,蘇拉目前的優勢在后紡設備,即將棉條紡成棉紗的階段。而在棉花到棉條的前紡階段,蘇拉一直缺乏此類設備的制造能力。
1997年,蘇拉進入中國,并在蘇州建立了一家獨資子公司----蘇拉紡織系統(蘇州)有限公司,主要生產短纖倍捻機和半自動轉杯紡紗機。這是蘇拉把德國的后紡設備制造轉移而來。
到2002年時,蘇拉的短纖倍捻機占到中國35%左右的市場份額,并呈增長趨勢。
但全球紡織機老大蘇拉顯然并不滿足于此。
“蘇拉要做成全球最大的紡織機械設備與方案的供應商,”李建祥說,“作為完整的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它需要有自己完整的產品鏈。”
蘇拉將延伸產品鏈的突破口放在了中國。
目前,美國和歐洲的紡織機械市場正在縮小。而在亞洲,特別是中國,其紡織品內銷與出口市場不斷擴大,使得國外紡織機械生產商紛紛來此建廠,以靠近客戶市場。 “蘇拉的目標是立足中國,進而供應整個亞洲和全球市場。”李建祥說。
由于在前紡領域缺乏經驗,蘇拉找到了金?作為合作伙伴。作為一家能提供全流程清梳聯設備的生產廠家,金?的開清棉機組和清梳聯占國內市場份額的40%,產品還出口20多個國家和地區。
此次成立合資公司,蘇拉集團共出資3290萬美元,其中部分用于原金?廠房、設備、銷售渠道和人員的收購,剩余部分用于收購后的增資,以及未來新產品研發。
根據兩家公司的目標,至2010年,以設計、制造和銷售清梳聯、并條機、精梳設備等前紡設備的蘇拉金?紡織機械有限公司,將成為具有20億元人民幣銷售能力的世界級供應商。而蘇拉金?鋼鈴制造有限公司也將成為全球最大的鋼鈴系統制造商之一。
瞄準高端紡機市場
去年7月26日,蘇拉集團的一份股東年報指出,其紡織產業存在很多閑置產能,“特別是在中國,近年來擴建的產能仍有部分擱置”。
可以看出,中歐、中美紡織品貿易摩擦不僅給中國紡織企業帶來了不利影響,也給外資在華紡織投資企業帶來了不利影響。
但蘇拉在華投資的力度卻在加大:成功打入前紡機械領地后,蘇拉蘇州工廠的第四次擴建也將完成,預計今年3月18日正式竣工投產。
對此,蘇拉紡織機械集團國際業務總監安歌華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認為,在貿易摩擦等前提下,中國應關注對產業設備和投資項目的升級換代。因此,現在投資是一個很好的時機,可以將中國原有的檔次較低的市場轉到一些高新產品的市場上來。
今年上半年,在我國紡織品遭受歐美國家設限后,商務部出臺《紡織品出口臨時管理辦法(暫行)》。該方案很大程度上是鼓勵紡織企業向高附加值的紡織品出口的轉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中國紡織機械器材行業協會的一位人士指出,生產高附加值的紡織產品,設備是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據紡織機械領域的從業人士介紹,國內織機制造水平比較低,很多在延續生產10年前改造的機型,消化先進技術和推出新產品的能力與速度較慢。目前,國內高檔紡機近80%依賴國外進口。
北京京棉紡織集團經理崔小潔也曾表示,盡管近年來國產紡機生產水平不斷提高,但在某些方面尚不能很好地滿足高檔產品的生產需要,也不易生產出特色產品。
而金?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的總經理助理朱華?告訴記者,過去,金?的業務主要是做中低端的紡機。與蘇拉的合作,就是轉向生產高檔次、高技術含量的設備,從而生產出高檔次、高附加值的紗線產品。
“外資企業的進入,本身就能促進紡織機械行業加工技術水平的進步。”上述那位紡織機械器材行業協會的人士說。
對于金?來說,除了獲得產品技術提升,蘇拉的全球銷售渠道以及先進的管理經驗都將使其獲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