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產業既是家底,也是優勢。傳統優勢產業,經過轉型升級,同樣可以變成先進制造。海寧發布推出《傳統優勢產業向“新”出發》系列報道,走進企業車間、實驗室,尋找海寧傳統優勢產業的“新元素”,解碼海寧傳統優勢產業“向新、向實、向未來”的發展探索。
“今年1至6月的訂單預計有1000臺,超過去年全年訂單,最近都在加班加點趕訂單!边@兩天,海寧紡織機械有限公司的董事長繆朝暉很忙,可以說是把自己的辦公室搬到了車間,直接在車間盯進度。
海寧紡織機械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寧紡機”),始建于1943年的亦昌順鍋廠,1978年轉產紡織機械。轉產后,企業大膽進行技術革新和研發新品,主導產品已形成六大系列100多個品種,擁有年產2000多臺(套)設備和器材的能力,產品出口印度、巴基斯坦、埃及、土耳其等海外市場。
在激烈市場的“擂臺賽”中搶得滿負荷訂單,不容易。海寧紡機的致勝法寶是科研創新。走進企業的研發大樓,浙江省博士后工作站赫然醒目,滿墻的榮譽證書和勞模故事,以及一整面柜子里放置的泛黃機械設計圖紙映入眼簾。
公司技術副總、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張少民自畢業后,一直在海寧紡機從事產品研發工作。在他看來,企業始終堅持新技術就是市場和價值。2016年,他發現超柔面料有從厚重型轉向輕薄型、風格由粗獷向細膩轉變的趨勢。當時,海寧紡機立即組建了攻關小組,短短兩個月就總結出面料生產線設備最佳搭配方案和生產工藝。而光這項新技術,兩年時間里,為公司贏得20多位客戶,為公司創造6000多萬元的業績。
“公司每年研發費用達上千萬元,產品研發過程采用以目標為導向的管理方式,要求每個課題組和每個工程師都要有專利,保障新品設備出品。”繆朝暉介紹,得益于強大的科研實力,目前公司產品60%都是個性化定制,能夠滿足客戶需求,市場競爭力強。
“M系列智能化高速強力起(拉)毛成套設備”是海寧紡機的拳頭產品,2023年榮獲國內首臺(套)裝備認定,相關技術已獲國家發明專利6項,實用新型專利17項,軟件著作權1項,主導參與行業標準1項,經鑒定為國際先進水平。
“不僅提高了開發不同織物品種和不同絨面風格的靈活性,實現產品進口替代,還填補了智能化高速強力起(拉)毛成套設備領域的空白!笨姵瘯熤钢M裝車間的設備自豪介紹,“公司生產的起毛機在全國市場占有率已有40%以上。”實際上,不僅是起毛機,海寧紡機生產的毛紡、基布專用設備在全國市場已經占到90%以上。
“最近,我們突破了模塊化領域的技術,通過聯機聯動控制軟件,讓客戶在生產過程實現多臺同型號或者不同型號設備的靈活組合,滿足個性化、智能化需求!笨姵瘯熣f,海寧紡機每年研發的新產品不少于3至4種,每三年就要對產品進行一次大改款,確保企業產品緊跟時代潮流。
新品、爆款的頻頻出現,背后是海寧紡機強大的研發團隊和研發激勵措施。公司實行揭榜掛帥的機制,內部有五星項目管理機制,研發人員的成果獲評國際先進的五星級最高等級評定,可拿到100萬元獎勵;獲得中級職稱的科研人員,即可獲得股權獎勵,成為高級工程師后,股權獎勵可接近公司高管,極大激發了科研人員創新活力。
如今,公司已經擁有一支由50多名研究人員組成的研發團隊,建立一個博士后工作站,4名博士后常年駐廠搞研發,科研團隊將工藝工作貫穿到整個產品的生命周期。
目前,海寧紡機已成長為中國紡織機械器材行業一百家重點骨干企業之一,成為國內起、剪、磨、燙、刷毛后整理設備機械的龍頭企業,2022年還獲評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作為裝備制造商,公司把智能制造放在重要位置。
“我們專門成立智能制造研究所,今年已舉辦兩次智能制造交流會,希望能夠通過智能制造讓公司繼續引領行業潮流。”繆朝暉堅定地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