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在訂單轉移的帶動下,紡織產業轉移趨勢明顯。在這樣的背景下,紡機企業應該思考如何應對?”中國紡織機械協會會長顧平說。
在近日召開的中國紡織機械協會八屆理事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上,顧平表示,在“互聯網+”背景下,制造業在快速智能化轉型,紡織行業與新興領域的銜接將會加快,低碳綠色發展將迎來更多機會,新技術也將持續加速產業鏈及企業業態的變更,紡機企業必須探索多維創新路徑,在人工智能技術、綠色可循環、滿足需求定制等領域展現更大作為。
出口保持增長態勢
2022年,紡機行業面對國內市場需求不足、成本上漲壓力大等問題,主要經濟指標增速持續走弱,行業運行面臨較大增長壓力。但在外需擴張、外貿政策發力等因素推動下,行業出口繼續保持了增長態勢。
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22年1-12月,規模以上紡機企業實現營業收入966.39億元,同比減少2.24%,行業營業收入增速呈現波動下降;資產總額為1199.50億元,同比增長1.11%。
受能源價格、原材料成本、物流成本上漲等因素影響,行業盈利面臨較大壓力。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22年1-12月,規模以上紡機企業實現利潤總額為60.72億元,同比減少21.14%。營業收入利潤率6.28%,較上年同期下滑1.31個百分點。虧損企業虧損額為18.22億元,同比增長341.53%;虧損面為17.03%,較上年同期減少3.36個百分點。
據海關統計,2022年我國紡織機械進出口累計總額為87.46億美元,同比增長3.6%。其中,紡織機械進口32.09億美元,同比減少11.75%;出口55.37億美元,同比增長15.22%。
中國紡機協會對115家紡機企業進行了2022年全年經營情況調查。從匯總結果來看,企業經營總體承壓明顯,但較2022年前三季度有所改善。超半數企業訂單不及上年同期水平,但42.98%的企業產能利用率高于80%。企業面臨的首要問題是國內外市場需求不足,但隨著國內疫情防控政策優化調整,企業對2023年紡機行業的整體形勢信心增強。
瞄準差異化搞創新
技術進步和產品創新是紡機行業發展永恒的主題。2022年,我國紡織機械行業堅持圍繞《紡織機械行業“十四五”發展指導性意見》提出的發展目標,積極推進紡織機械行業技術創新與結構調整,促進紡機企業提升產品開發能力和裝備制造水平,提高國產紡織機械的制造質量與可靠性,加快推動紡織裝備向智能化和高端發展。
2022年,國產紡織機械新產品獲得“紡織之光”科技進步獎一等獎5項,二等獎11項,并有7家紡機企業獲得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產品開發貢獻獎。25項新產品、新技術通過由中國紡織機械協會主持的省部級科技成果鑒定。紡織機械重點企業全年獲得授權發明專利155項、授權實用新型專利1257項,外觀設計24項。較之2021年,授權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基本保持穩定。
從細分行業來看,化纖裝備與數字化、物聯網的結合日益加強,長絲裝備的智能化生產模式逐步進入其他纖維裝備生產線。高性能纖維裝備的需求逐步加大,裝備也日趨成熟,2500噸以上國產化大絲束碳纖維生產線中的恒張力大卷裝原絲放紗系統、預氧化爐、低溫碳化爐、高溫碳化爐和收絲機等關鍵設備取得突破,實現了生產線長周期穩定運行。
非織造機械行業市場處于近年來的低谷,企業在差別化產品研發上著力較多。
紡紗機械方面,各企業結合下游企業的需求不斷完善產品的使用性能及自動化、智能化水平,研發的很多新產品、新技術進入推廣應用階段,滿足用戶多樣化、個性化需求。如超大卷裝雙眼自調勻整并條機,滿足客戶頭并、二并、精梳預并采用大卷裝自調勻整的要求;多聯式自動絡筒機,滿足用戶節約用工、減少配臺、管紗質量追溯等要求;筒紗包裝系統,非常方便地解決了包裝系統準確配重問題;高速雪尼爾機把紗線的應用領域由橫機拓展到圓緯機,大大擴展了雪尼爾紗的市場空間。
織造與準備機械在高速化、綠色化、智能化方面發展趨勢明顯,設備差異化發展滿足市場多樣化與個性化需求。制造企業持續推進精益管理,落實工藝標準化,批量零部件開始實現自動化生產與在線檢測,離散式生產逐步實現人機協同與自動排產,生產車間逐步向自動化與高效化的方向發展。織造車間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倉儲和物流輸送正在實施,自動化驗布、卷布、包裝、出庫的自動化與連續化由白坯織物開始實施,整經、漿紗與織造實施模塊化管理,按工藝流程執行拉動式生產,全流程自動化與連續化不斷得到推進。
針織機械設備在高效率、高產能、智能化等方面持續提升,國內企業差異化新產品、新技術及時響應市場需求,推向市場時間逐步加快。圓緯機新產品、新技術的開發體現在不斷增加的機器機號及編織速度方面,并且在割圈絨機、衛衣機等差異化產品方面開發迭代力度持續加強;電腦橫機與下游產品開發設計愈加緊密,國產兩針板全成型電腦橫機已經有一定的市場占有率。同時,電腦橫機的產品應用在家紡、產業用領域不斷拓展。經編機繼續向高速化、寬幅化方向發展,布面質量實時監控系統已經成為編織高端經編織物設備的標配。
印染機械聚焦研究基于分散染料的無水、少水染色技術與裝備,多家企業研發的滌綸織物無水或少水成套裝備實現了產業化穩定生產運行。針織物的連續式處理技術和裝備成為發展熱點,廣泛應用于針織物的絲光、練漂和水洗,提高針織物加工品質的同時降低了能源和用水消耗。全流程自動化控制、在線監測等技術得到普遍應用,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和加工質量。染化料及助劑自動化稱量及配送系統的發展與推廣應用提高了印花和染色一次成功率和工藝重現性,改善了印染生產環境、降低了勞動強度。各類能耗監測和管理系統以及廢水廢氣中熱能、水資源等回收利用裝置在印染生產中的使用,提高了資源利用效率。
2022年,我國紡織機械標準化工作進展順利。“2022年共完成報批國家標準2項、行業標準19項,行標外文版2項,其中1項國標已經發布。完成3項團體標準制定并對外發布。”中國紡織機械協會總工程師李雪清介紹說。
目前,紡機標委會在研國家標準6項,其中1項已完成報批,其他5項在準備階段;在研行業標準共27項,其中1項已完成報批,12項完成送審稿,并于2023年2月完成了標委會審查。
運行指標有望好轉
2023年1-2月,我國宏觀經濟指標出現了明顯回升,紡織服裝的消費出現了較大的增長。從對紡機企業調查的情況來看,一季度紡機行業運行的指標預計在逐步好轉,但整體形勢還需要進一步觀察,紡機內銷市場整體有望從去年四季度的低位逐步回穩,出口市場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全球紡機貿易中我國紡機出口占比仍有望維持高位。
對于2023年一季度訂單的預期,企業普遍較為樂觀,有50%的企業預計較去年同期增長,27.2%的企業預計持平,22.8%的企業預計訂單較去年同期減少;從環比結果來看,有59.1%的企業預計2023年一季度訂單較2022年四季度增長。海外訂單方面,44%的企業預計訂單較去年同期有所增長,35.8%企業預計持平,20.2%的企業預計減少。
“目前市場內外承壓較大,大家要保持平和心態。”經緯紡機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邵明東說,近幾年,信息化、數字化、智慧化紡機設備發展速度很快,但真正要實現高質量發展,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同時,低碳、綠色也是紡機行業今后發展需要考慮的因素。
金輪針布(江蘇)有限公司總經理黃宏兵表示,今年2-3月,公司銷售略有增加,國外銷售的增幅更大一些。現在公司要盡快把好設備、好技術引進來,實現公司的銷售和利潤增長。
由于原料、物流等成本出現了大幅上漲,對化纖出口市場的影響較大,歐瑞康(中國)科技有限公司化纖戰略與業務發展中國區總監李廣明預計,2023年化纖裝備市場銷售可能會出現較大下降。
展望2023年行業形勢,中國紡織機械協會副會長劉松認為,我國紡織行業運行面臨的制約因素仍然突出,紡機企業生產經營壓力仍然較大。面對不確定的市場環境和日益激烈的競爭,在防范經營風險的同時,紡機企業需要加強自身的創新能力和市場開拓能力,避免同質化競爭,實現互補與協同的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