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紡織網7月30日訊 目前國內懸錠粗紗機大約每年銷售量可達2000臺左右,天津宏大、河北太行、江蘇宏源公司這三家公司將近占國內市場份額的70%左右。同時,天津宏大、江蘇宏源、河北太行、賽特環球機械(青島)等公司生產的無鐵炮多電機傳動粗紗機的關鍵技術已達到了國際同類產品先進水平。
四電機控制實現突破
現代粗紗機的技術進步主要體現在采用四電機控制,有效消除了粗紗細節、實現了恒張力紡紗、簡化了機械傳動機構等幾個方面。
四電機控制粗紗機運用電子計算機控制傳動體系取代了過去錐輪變速及差微等機械傳動系統。這種傳動體系采用四個變頻電機分別驅動錠翼、羅拉、錠子、升降等四個系統,實現了四大運動系統的同步匹配,顯著改善了紗線質量。天津宏大紡織機械有限公司研制的JWF1418A型粗紗機采用伺服控制系統,實現了設備的數字化控制,達到了啟動、點動、停車等四電機同步控制要求,有效解決了開關車細節問題。同時該機還通過采用高精度控制系統的精密控制,實現恒了張力紡紗。國內一些新型粗紗機上還應用了張力傳感器,可以自動控制、調節卷繞張力控制系統(CCD裝置),可使粗紗設備的前后排以及同排錠間張力差異進一步減小。比如,青島賽特環球紡機公司研制的帶有張力控制系統的粗紗機,實現了對粗紗張力的在線精細微調,代替了過去的張力微調技術,使粗紗張力更加恒定、更適合紡紗過程中對粗紗卷繞張力變化進行微調。
卷繞密度恒定是采用四單元傳動技術的現代粗紗機的又一個優勢。采用這種技術,粗紗機的卷繞速度與前羅拉引出線速度之間可以始終保持一定的張力值;同時該設備還能根據大紗、中紗、小紗或車間相對濕度的變化,使粗紗設備的卷繞張力始終保持恒定。
此外,四電機粗紗機還大量減化了機械傳動裝置。與傳統機械式傳動粗紗機相比,四電機粗紗機不僅能耗減少了30%,而且還大幅度減少了機械故障,提高了設備的生產效率。
自動落紗技術日趨成熟
目前,發達國家與不發達國家用工差距很大。不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噸紗用工一般為29人,發達國家平均用工為10人,而美國噸紗用工僅為4人,這種差距與紡紗生產自動化程度是分不開的。自動落紗技術分為半自動落紗和自動落紗兩種。從降低工人勞動強度、減少用工的角度考慮,自動落紗設備是今后的發展趨勢;但鑒于目前我國國內用工的實際情況,半自動落紗設備可能會在一段時間內仍占據主導地位。目前,國內粗紗設備的半自動落紗技術已經成熟。四單元傳動粗紗機半自動操作與老式設備相比落紗工作簡便了許多,同時還節約了落紗時間、降低了工人的勞動強度。半自動落紗,簡單來說就是當粗紗卷繞到設定長度后,計算機發出指令停車,人工取紗換上空管,下龍筋再上升到生頭位置,搭頭啟動重新紡紗。一般整個落紗時間大約需要3分鐘~5分鐘,半自動落紗設備有效解決了過去錐輪皮帶復位不良引起的質量問題。
除了半自動落紗粗紗機之外,目前國內一些粗紗設備制造企業的全自動落紗機制造技術也已經基本成熟,初步具備了商業化運作的條件。全自動落紗技術的特點是當粗紗機紡滿一定長度時自動停車,設備會自動完成落紗、粗紗自動搭頭、重新啟動形成新一輪紡紗等任務。這種落紗技術的落紗時間一般為4分鐘~5分鐘,落下的粗紗會集中運到粗紗運輸系統待運。青澤670、680 Rawemat型粗紗機全自動落紗裝置為內置式,技術更加先進。自動落紗技術的成熟為實現粗紗無人操作、粗細聯設備的研制創造了有利條件。
粗細聯值得期待
目前國外許多國家的粗細聯設備制造技術已經比較成熟,而國內企業一些企業也已經開始了這方面的研究。天津宏大自主創新研制的內置式全自動落紗粗紗機與JWF9561型粗細聯輸送系統、JWF0121型尾紗清除機組成的系統可實現粗紗自動落紗、換管、自動輸送粗紗和粗紗管等功能,這種設備的研制成功為粗細聯設備的生產制造掃清了技術障礙。河北太行機械工業有限公司的THFA4461自動落紗機和THCXL01粗紗輸送機也具備自動落紗和粗細聯自動傳輸功能。THCXL01粗紗輸送機很好地解決了紗廠粗紗工序到細紗工序粗紗錠輸送過程的技術難題。這套粗細聯系統具有高度靈活性,從簡單的運輸系統到精細的多軌道系統都可以適用。賽特環球機械(青島)FAD1802粗紗輸送系統,充分利用客戶廠房空間,取消了運紗車和倉庫,避免了粗紗表面損傷,提高了成品率,并可根據客戶需求設計成自動和手動兩種。
粗細連設備的穩定運轉需要有成熟的粗紗自動落紗技術和粗紗自動換紗技術。而粗紗機自動落紗技術是提高設備自動化程度、提高紡織企業生產率、降低勞動強度、實現傳統紡紗連續化及自動生產線的關鍵技術。有關專家認為,目前國內外粗紗全自動落紗的方案已經可行,但落紗可靠性還有待進一步提高。粗紗機自動換紗技術是提高自動化程度、提高生產率降低勞動強度、實現傳統紡紗連續化及自動生產線的關鍵技術,但目前一些粗細聯設備的粗紗換紗環節成功率不高,給進一步推行造成了困難。也有一些專家不太贊成目前大力開發粗細聯設備,他們認為,首先粗細聯是機構比較復雜的設備,現在這種技術還不大成熟、穩定,不太適合大力發展;其次,這種設備的價格太貴,國內基本沒用戶能夠承擔這種費用;況且,現在紡織企業還需要緩解當前的就業壓力,不需要使用這么高自動化的設備來減少操作工人的數量;再次就是目前國內還沒有真正意義上能生產粗細聯設備的企業。
雖然大家對目前粗細聯設備是否要大力發展的觀點并不統一,但是國家今年出臺的《裝備制造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指出要結合實施《紡織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以粗細聯、細絡聯、高速織造設備,非織造成套設備、專用織造成套設備,高效、連續、短流程染整設備等為重點,推進紡織機械自主化。可見粗細聯設備發展仍然是一種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值得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