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長的車間里,一頭的機器不斷地“吃”下廢舊礦泉水瓶、可樂瓶,卻在另一頭神奇地“吐”出有著美麗圖案的毛毯。這并不是想象中的畫面,而是記者近日在山東省陽信縣龍福環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看到的真實一幕。
利用回收自國內外的26.4億個廢舊塑料瓶,這個企業一年能生產出600萬條日常家用的毛毯。公司董事長段建國指著倉庫里上百件不同類型的毛毯對記者說:“一個東西是不是廢物,關鍵是你能不能找到它可被再利用的地方。用好了,廢物也是寶。”
龍福環能科技的前身曾是一家以原生聚酯切片為原料制作滌綸長絲的企業,一年最多能生產3000噸作為衣用纖維的滌綸長絲,不僅對原材料有高度依賴性,而且在競爭激烈的化纖行業中沒有任何優勢可言。
從2006年開始,龍福環能科技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將視線放在環保產業上。通過自主研發,這家公司發明了從廢舊塑料瓶中通過物理反應提取再生滌綸長絲的技術,并將這種滌綸長絲加工成民用毛毯、掛毯、地毯等產品。
在龍福環能科技廠區,工人們將從山東、北京等地以及歐美國家收購的廢舊塑料瓶送到車間里,通過機器切碎、深層清洗、凈化、結晶干燥和高溫熔融等多道工序后,拉升成僅有頭發直徑六十分之一的細絲,紡織成潔白的毛毯,經過印染、整理及多道深層次加工工序,加工成色彩斑斕、圖案鮮明的毛毯。
在印花車間工作的王秀芝,起初并不相信自己所應聘的這家企業真能用廢舊塑料瓶加工毛毯,覺得“像騙人”。但上班幾個月后,她的觀念發生徹底的轉變:“這不是魔術,我親眼看到了塑料瓶變成毛毯。”
和王秀芝一樣見證奇跡的工人已有3000多名,多數來自陽信縣,每月可以拿到2300元左右的工資。龍福環能科技計劃在陽信縣發展100個庭院工廠,目前已經啟動3家庭院工廠,鼓勵當地農民在自家加工毛毯致富奔小康,支付加工費后統一回購,為農戶增加收入來源。
2011年,就是通過將這種廢舊塑料瓶“變”成的毛毯銷往美國、澳大利亞、日本、印度等近40個國家,龍福環能科技出口額達到1200萬美元。“因為這種環保產品很受國外歡迎,今年估計出口額到3000萬美元。”段建國說。
如今,龍福環能科技已可用廢舊塑料瓶生產10多個系列100多種類型的毛毯,相當于每年節省原油15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