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沖鋒衣的時候你會想到探路者嗎?
有“中國戶外第一品牌”的探路者此前于10月25日發布2018年三季報,公司營收錄得12.42億元,同比下滑36.48%;凈利潤為2020.92萬元,同比下降68.85%,這已經是探路者連續第13個季度業績下滑。
2008年還是北京奧運會特許供應商,2009年成功上市,當時風頭正勁的探路者這兩年卻漸漸顯露疲態,大力發展的多元化業務開始成為拖累。
2017年年底,探路者管理層換血,創始人王靜時隔10年再次出任董事長兼總裁,宣布要回歸戶外用品主業。但是如今戶外用品市場競爭愈加激烈,國外品牌紛紛入駐中國市場,還有多少空間留給現在想要回歸主業的探路者呢?
戶外運動大王風光不再業績13個季度連續承壓
探路者成立于1999年,2008年成為唯一入選北京奧運會特許生產商的戶外用品企業,成為中國市場同類產品銷量和市場占有率第一的品牌,2009成功登陸上市。
在2009年上市之后,探路者業績一度非常優秀,營收和凈利潤都保持兩位數的高速增長,一舉拿下國內戶外用品企業的頭把交椅。
但在2015年公司開始向多元化發展,開始涉足旅游服務和大體育,但也是從這時開始,探路者業績開始變臉。在2015年三季報首次出現凈利潤下降后,凈利潤就開始止不住的下滑,累計至今已持續13個季度,其中還有5個季度是營收和利潤雙降。
從近一年的財務狀況來看,探路者在2017年的表現是有史以來最為不妙的,直接出現了虧損。2017年營收錄得30.34億元,同比上漲5.41%,凈利潤虧損1.18億元,同比下降151.24%,為歷年來最差表現。公司在2017年財報中將其歸因于主要是公司戶外板塊主業受報告期公司管理層更迭等因素影響,整體經營業績未達年初目標。
2018年以來,探路者業績繼續承壓,凈利潤的同比下降幅度是歷年以來最高,均超過50%。2018三季度公司營收錄得12.42億元,同比下降36.46%,公司將其歸因于,是前三季度旅行服務收入較上年同期有較大幅度減少,公司已啟動了對旅行服務板塊逐步進行剝離及退出的規劃,旅行板塊之國際機票等業務在前三季度大幅收縮所致。
多元化發展拖垮業績
探路者的業績不佳主要還是與其選擇多元化發展有關。
探路者在2015年后將公司業務總體分為三大板塊,戶外用品業務,旅行服務業務和大體育業務。同時探路者也將公司名“北京探路者戶外用品股份有限公司”改為“探路者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弱化自己的戶外用品的特征,堅定地向多元化業務發展。
其中,戶外事業群是集的基石業務,以多品牌戶外用品業務的研發設計、運營管理以及銷售為主,產品覆蓋目前國內戶外生活的主要領域;旅行事業群致力于提供體驗式旅行,包括易游天下、綠野、探路者戶外安全等多家子公司的運營;體育事業群以滑雪場運營及投資業務為主,主要投資領域包括賽事運營、冰雪運動、體育傳媒、體育培訓、智能健身管理、體育社區等領域。
探路者開拓旅游服務和體育事業的方式是通過投資并購實現的,包括了度易游天下、綠野、探路者戶外安全、樂動天下、Fittime、奧美健康、冰世界等項目。
但是多元化發展并沒有帶給探路者想要的結果,這些投資并購的公司反而拖累了業績。
從起探路者的主營構成來看,自2015年發展旅行業務以來,旅行服務在營收中占比可以達到約50%,但是業績不穩定,容易造成公司總體業績的波動。在2015年探路者首次出現凈利下降時,公司就將其歸因于旅行業務子公司易游天下的經營情況持續惡化,導致探路者整體凈利潤虧損0.23億元,給公司合并口徑的凈利潤造成了負面影響。
之后在2016年,旅行服務板塊業務實現營業收入11.73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41.61%,易游天下所在旅行服務依然是造成凈利虧損的罪魁禍首。
另外,探路者于2014年并購的極之美也于2015年度虧損達91.83萬元。
對探路者來說,戶外用品還是其營收“頂梁柱“,但是公司的多元化發展策略卻讓其忽視了戶外用品市場的發展,戶外用品營收2015年一直處于下降的趨勢,僅戶外服裝這一個品類就從2015年的14.90億元下滑至2017年的10.61億。
多元化發展已經不是讓探路者找到新的增長空間,而是在拖累盈利的同時打折自己在戶外用品上的優勢。
回歸戶外運動主業市場還剩多少空間?
顯然探路者也意識到了自己主業被荒廢的問題,2017年公司管理層調整戰略發展節奏,業務重心回歸戶外用品主業。
2017年11月底公司完成董事會和管理層的換屆改選,公司聯合創始人王靜女士(登山探險界知名人士、戶外產品專家)回歸擔任公司董事長和總裁。
王靜在回歸后就提出了回歸戶外用品主業,并逐步剝離旅游服務和大體育的業務。目前公司已逐步停止對體育相關領域的對外投資,更側重對已有投資項目的投后管理、資源整合和后續逐步的退出規劃。
但是現在的戶外用品市場已經今時不同往日,外國品牌紛紛入駐中國市場。僅以2016年中國紡織品商業協會戶外用品分會(COCA)發布《中國戶外用品2016年度市場調查報告》數據為例,2016年戶外品牌在數量上大約增長了20個,主要是來自國外的創新品牌。
另外像Timberland、The North Face、Columbia、CAT、迪卡儂等外國品牌早就布局中國市場,還有運動品牌,例如阿迪達斯、耐克、李寧、安踏也開始涉足戶外產品,戶外用品市場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熱鬧過。
以目前探路者在戶外用品市場的表現來看,或許還沒到最糟糕的時候,根據公開資料,2017年和2016年雙十一探路者均在天貓平臺做到了戶外用品品類第3名的成績,在國際大牌的前后夾擊下還保持著一定的增長勢頭,官方旗艦店2017雙十一銷量突破8218萬。
探路者目前及時止損,調轉方向,一定程度上可以挽救企業節節敗退的業績。但是造成探路者業績13連跌的不止是過分的多元化發展,沒有守住自己的主業才是根本原因。戶外市場的前景如此良好,還需要探路者繼續沖鋒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