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化紡織設備高速運轉,纖細紗線在精密機械的編織下化作匹匹布料……從傳承千年的精湛紡織工藝到綠色發展的成功轉型,從智能制造的創新突破到傳統文化的現代賦能,“世界褲都”廣西玉林市福綿區牛仔紡織這條“酷炫”產業鏈正在演繹怎樣的精彩蝶變?
走進玉林福綿紡織服裝產業園區,只見工人正在給一輛輛貨車裝箱,紡織好的紗線成捆排布在廠房之中,自動化紡織機器高速運轉,將紗線編織成布。
福綿區的制衣歷史可追溯至唐朝,當地盛產葛麻、藍靛,“郁林細葛布”作為貢布長達800年。改革開放后,福綿人憑借精湛的裁縫技藝,從家庭作坊起步,逐步發展成全國聞名的牛仔褲生產基地。
紡織行業的興旺,與之相伴的是水洗等配套產業的發達。然而,隨著產業規模擴張,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當地水質惡化日益嚴重,曾經清澈的南流江一度如“黑水河”一般。
痛定思痛,面對產業存亡的抉擇,福綿區選擇了一條綠色轉型之路。
2016年,福綿區建設玉林(福綿)節能環保生態產業園,實行“水電氣熱統一供給、第三方治污”模式,24家本地水洗廠搬遷入園。園區采用先進污水處理技術,牛仔褲水洗廢水經嚴格處理后達標排放,徹底改變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舊模式,如今年處理污水量可達7000萬噸。
環保升級不僅解決了污染問題,還吸引了許多東部沿海企業入駐,推動福綿區從單一牛仔褲加工向紡紗、織布、印染、成衣制造、電商銷售的全產業鏈轉型。
2024年,玉林(福綿)節能環保產業園等園區整合升級為玉林福綿紡織服裝產業園區,紡織服裝全產業鏈持續壯大,形成了紡紗織布、水洗印染、輔料生產、成衣制造、服裝銷售等“從一根線到一件成衣”的全產業鏈,產業配套率超過95%。
近年來,福綿區加快智能制造布局,生產效率有了較大提升。廣西亙美實業有限公司引入自動化裁床,一次可裁100層布料;廣西百盛紡織有限公司借助數字化、智能化設備,紡紗各個工序已實現可視化監控;校企合作也助力產業升級,閩南理工學院等高校專家為福綿提供智能制造、數字化生產技術支持……
玉林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副局長梁霜說:“我們積極為紡織服裝產業發展提供全方位的要素保障,推動‘人工智能+制造’的深度融合,推動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示范企業的建設,從而實現產業升級!
記者來到廣西華貿服裝有限公司制衣車間,只見工人嫻熟地操作著各類機器,或裁片或縫邊,一片片牛仔布經過吊掛系統不一會兒就變成了成品牛仔褲。
“通過現代化的吊掛系統,一條牛仔褲從裁片到成品只需要一個半小時,相比傳統工藝的效率提高了20%。”廣西華貿服裝有限公司經理黃禮桃說:“我們現在年產牛仔褲90萬條,一半銷往國內,一半銷往歐美、俄羅斯等地!
在深耕紡織加工的同時,福綿區也在積極探索牛仔服裝的時尚屬性,通過舉辦2024中國(福綿)牛仔時尚之夜暨吉尼斯世界紀錄最大的牛仔褲發布儀式、“福韻綿綿·曲蘊十丈”鄉村網絡音樂會、“古街新風·霓裳麗影”等時尚活動持續推動產業升級,積極搭建國際交流平臺。同時,邀請眾多國內外知名設計師實地考察并參與行業論壇,為當地企業注入前沿設計理念、品牌運營策略和最新流行趨勢。
玉林市文化廣電體育和旅游局副局長劉一帆說,玉林將以“時尚+非遺”煥新傳統制造,利用好“福綿綿”“非遺武術南少林十八路荘”等文化IP,推進牛仔文化主題街區建設;另一方面以“展會+流量”拓展市場空間,通過“廠區實景走秀+非遺技藝展演”實現產業增值與文旅引流雙向賦能。
目前,福綿區已匯聚3000多家牛仔紡織服裝經營主體,年產12億件(套)衣服,年產值超300億元,為數萬產業工人提供了穩定的就業機會。
從家庭作坊到百億產業,從污染困局到綠色崛起,“世界褲都”福綿,正以嶄新的姿態,織就自己的“酷”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