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刺繡都是傳遞情感、寄托思念的重要文化符號。日前,主題為“十指春風·錦繡萬里”的紀錄片《中國繡娘》放映座談會,在人民日報社新媒體大廈舉行,眾多業內人士齊聚一堂,圍繞作品內容、國際傳播、刺繡文創產品IP品牌創建等維度展開交流。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非遺辦公室、中國繡娘項目組和湖南省湘西州花垣縣雙龍鎮十八洞村在活動上簽訂了助力鄉村振興苗繡產業發展戰略合作協議。
據介紹,紀錄片《中國繡娘》于3月5日至9日晚,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紀錄頻道(CCTV-9)正式播出。該片由北京星天空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和中國能源汽車傳播集團聯合出品,工業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工業司、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大唐風韻(北京)影視有限責任公司聯合攝制,中視國際傳媒(北京)有限公司承制。全片共五集,分別為《東·繁花起東風》《南·魚龍舞南溟》《西·云霞繞西嶺》《北·丹曦映北國》《中·秋水賦中流》,多維度呈現不同地域文化風情,將人物美、地方美、繡品美、情感美一一展現,憑借千變萬化的繡品傳遞全人類共通的深沉情感,構建起影片獨特的“立體審美”,成為時代的美麗縮影,更是獻給歷史的珍貴珍藏。
工業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工業司司長何亞瓊出席活動并致辭,對紀錄片成功播出及本次活動舉辦表示熱烈祝賀。他指出,刺繡作為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載體,凝聚著民族智慧與文化精髓。工業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工業司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指示精神,通過開展紡織產品創新推廣等一系列舉措,推動刺繡技藝與現代紡織深度融合,助力傳統手工向智能制造轉型升級,促進技藝傳承和市場需求緊密對接。
中國能源汽車傳播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編輯,中國能源報總編輯兼中國汽車報社社長謝戎彬高度評價《中國繡娘》在弘揚非遺文化與助力鄉村全面振興方面的示范意義,稱贊該片以細膩鏡頭語言展現繡娘們的匠心和精神,是“文化自信的生動實踐”。他建議,未來要深化融媒體傳播,借助短視頻、文創產品等形式擴大影響力,推動中國繡娘品牌走向國際,講好新時代中國故事。
紀錄片出品人、北京星天空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黃毅表示,《中國繡娘》不只是一部刺繡紀錄片,更是聚焦中國女性、展示東方能工巧匠的佳作,希望觀眾能從精美繡品中,感受匠人群體細膩追求、精益求精的精神,以及她們堅守技藝的不易。
本次座談會上,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非遺辦公室、中國繡娘項目組和湖南省湘西州花垣縣雙龍鎮十八洞村簽訂助力鄉村振興苗繡產業發展戰略合作協議。
座談會上,湖南省花垣縣十八洞村老支書石順蓮帶領十八洞村的繡娘現場展示刺繡技藝,并深情講述了十八洞村苗繡產業的蛻變歷程,感謝黨的精準扶貧政策讓繡娘們“在家門口致富”。她介紹,通過“合作社+企業”模式,苗繡帶動數百名婦女就業,實現了“繡花養家”的愿景。展望未來,她期待苗繡搭乘“中國高鐵”,沿“一帶一路”走向世界,讓傳統文化成為鄉村振興的“金鑰匙”。漢繡省級代表性傳承人任煒講述了她與刺繡的淵源,描述了繡娘工作者的現狀,希望社會各界更加關注和支持刺繡工作者。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原副會長、中國紡聯非遺辦特邀顧問孫淮濱對該紀錄片予以高度評價并指出,非遺紡織傳承要突破“藝術孤島”,構建“產業化+生活化”雙引擎。對此,他提出兩點建議,一是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即時尚”項目,推動紀錄片在海外展映,提升國際話語權;二是對標陶瓷產業化,將刺繡從藝術收藏轉向日用消費,開發文創產品,打造“非遺爆款”,挖掘主題IP,加強“三化”改革,激活活態傳承。
山東省工信廳總經濟師、二級巡視員王楗夫說,紀錄片《中國繡娘》對進一步弘揚全國紡織工作者的匠人精神、推動全行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中國繡娘作為品牌,具備深挖價值的巨大潛力。山東愿意發出招商邀請,在山東設立繡娘工作室和創新創業產業園,舉辦全國性的繡娘技能大賽、在技術學院和高校開設刺繡課堂、搭建中國繡娘會客廳等促進刺繡產業化發展的設想。
中國視協編劇專業委員會會長、北京市委宣傳部原常務副部長王海平稱贊,這部制作精良的高水平紀錄片將會有力推動品牌建設與產業化發展,強調“IP化”是傳統工藝破圈關鍵。他提出打造中國繡娘品牌矩陣,開發實用與藝術兼具的文創產品,借助電商拓寬銷售渠道,聯合權威媒體策劃全球巡展與繡娘技能大賽,形成“品牌+市場”雙輪驅動。
光明日報外事辦公室原主任肖連兵提出該片水準和高度足以參與國內外各種紀錄片評獎,他關注非遺文化國際傳播,主張構建多元立體化傳播路徑。他建議借力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及中歐文化交流平臺,通過紀錄片展現“機繡與手繡”工藝哲學,聯合打造非遺專題,建立海外主流媒體傳播矩陣,完善“裁縫標準”評價機制,推動手繡技藝申報國際認證,復制“文化外交”經驗,形成“技藝輸出+品牌增值”雙向循環。
人民日報文藝部藝術編輯室主編、高級編輯楊雪梅認為,非遺傳播要突破“重技藝輕人物”敘事慣性,建立“歷史畫像+時代立傳”立體表達。她肯定《中國繡娘》“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針對非遺報道痛點,提出關注年輕非遺傳承人、聯動文博資源,將“古代記憶”轉化為當代美學語言等建議。
中國能源汽車傳播集團黨委副書記、董事兼中國能源報常務副總編輯焦翔作總結發言。
此次《中國繡娘》放映座談會,不僅是對紀錄片的一次深度解讀,更是為刺繡非遺傳承發展出謀劃策,在交流碰撞中凝聚共識,為刺繡這一傳統技藝在新時代綻放光彩奠定基礎,助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向更廣闊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