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我們的銷售收入增加50%;2025年元旦,我們在大豐投資的10萬平方米制造中心海聆夢智慧家紡盛大開業;近日,我將飛赴法蘭克福參加全球最大的家紡展會……”站在位于南京商業核心的新街口海聆夢大廈,海聆夢家居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倪晨口中令人興奮的數字和消息更加印證了她的篤定前行。
近幾年,海聆夢對“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出口業務逐年增長,圍繞產品創新、高附加值研發、體系協同、效率提升和全球化布局、海外投資建廠等展開經營工作,不斷擴大全球供應鏈布局,加快培育外貿新增長點,投身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浪潮。“一路走來,收獲滿滿、信心滿滿。”倪晨堅信,“沒有夕陽的行業,只有不想做朝陽的企業。”
家居家紡領域是傳統制造業,倪晨深耕這一領域30年,致力于提升人們美好生活的品質,在傳統產業賽道上擁抱變革、實現轉型升級。
引才匯“智”
創新驅動引領產業升級
“將科技轉換為實際的生產力,關鍵就在于創新驅動,核心在于建立一支高質量的人才隊伍。”倪晨回顧,從20世紀90年代初到現在,從當年幾十人的小工廠,到現在3000名員工、50萬平方米的產業集群,海聆夢已經成為家紡制造領域的龍頭企業。
回望來路,倪晨深知,企業競爭就是人才競爭。為此,海聆夢家居股份有限公司始終把掌握前沿技術的產品研發人才、培養掌握熟練生產技能的技術人才,擺在公司發展的突出位置,尤其注重培養和引進“高精尖缺”研發人才。同時,不斷優化環境,努力為人才提供良好的平臺,種好“梧桐樹”,引來“金鳳凰”,讓人才施展才華,在企業實現自身價值。
“正是有這樣一批人才支撐,海聆夢多年來才能夠不斷自主研發創新,不斷推動技術進步、產品升級和新產品開發。”倪晨介紹,公司自主研發的超細纖維磨毛布系列家紡產品,已成為出海的“巨無霸”。
人才引領創新驅動,海聆夢實現了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從當初的單一產品,到現在大家紡的豐富品類,出口到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贏得了全球客戶的認可和信賴。
向“質”攀高
助推科創變量轉為發展增量
“加快設備更新、以舊換新,是高質量發展和為人民美好生活賦能加力的鮮明信號。推動新一輪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是黨中央著眼高質量發展大局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既利當前又利長遠,既穩增長又促轉型,既利企業又惠民生。”對于國家出臺這一戰略,倪晨熱情擁抱。
海聆夢是國內第一批采用自動化、智能化設備做家紡的企業之一。20多年前,倪晨前往歐美考察,不惜投入大量資金引進先進生產設備,一臺新設備可以替代約30名熟練的產業工人,極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
之后,海聆夢又不斷進行生產設備的自動化和智能化升級改造,目前,海聆夢一臺全自動床單機,24小時可以生產7000條床單,一臺全自動化枕套機,24小時可以生產14000只枕套。
這不是簡單的產量的提高,對于企業而言更是質的飛躍。智能化生產線可降低30%以上的成本,可以讓生產過程數據化、透明化、可視化,車間生產效率提升30%以上。
“未來,海聆夢將堅持通過科技創新、設備升級,搶占發展制高點,進一步助推科創變量轉為發展增量。”倪晨成竹在胸。
逐“綠”而行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企業大力創新、謀劃、生成和發展具有特色優勢的產業新質生產力提供了根本遵循。”倪晨善于把握政策大勢,順勢而為。
早在2015年,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將綠色發展列為新發展理念之一時,倪晨便敏銳地意識到,“必須開創我們自己的綠色發展之路。這10年間,我們不斷優化產品結構,推動產業升級,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圍繞健康舒適、低碳環保的理念推出了一系列綠色產品。”
海聆夢大廈展示廳內的一面墻體吸引了記者的注意,墻體兩側是堆疊整齊的廢舊塑料瓶,中間展示柜中則整齊陳列著各種色彩的床上用品四件套。看到記者駐足觀察,倪晨介紹,海聆夢通過回收的塑料瓶,制成瓶片,再熔融紡絲,加入可追溯劑,制成所需要的各種原料,然后進一步做成終端家紡用品。現在,80~130個500毫升的礦泉水瓶,就可以通過工藝做成不同克重的床品四件套。
海聆夢在制造中心還安裝了屋頂太陽能系統,總面積8000平方米,年發電量138.16萬千瓦時,每年可以減少30%的溫室氣體排放,節約8%的電費。“目前,我們30%的生產能耗都來自太陽能,計劃到2026年達到100%使用清潔能源。”展望未來,倪晨表示會始終將綠色發展貫穿企業發展的全過程,推進綠色低碳運營,實現節能減排,不斷擦亮海聆夢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綠色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