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自治區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牽頭,聯合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中國農業大學、石河子大學等疆內外20家單位共同申報的“棉花大面積機械化豐產優質關鍵技術與集成示范”項目,獲得國家重點研發計劃2024年重點專項立項支持。
項目執行期為2024年12月至2028年11月,獲批經費2500余萬元。
新疆是我國最大、世界重要的棉花產區,機械采收和全程機械化發展迅速。不過,機械化快速發展也帶來了一系列新問題,如農藝農機融合度差,影響了產量和品質的協同提高,以及生產過程中標準化和精準化水平低導致資源浪費。此外,氣候變化引起的非生物逆境脅迫頻發,對棉花生長發育和產量品質也構成了新的威脅。
對此,該項目整合了全國棉花栽培領域的優勢力量,聚焦當前棉花生產面臨的“生產成本高、效益低及高產優質不協調、精準化調控水平低”等瓶頸問題,以推動棉花全程機械化、綠色化、智能化發展為目標,重點研究“品種—環境—栽培措施”互作機制,探索棉花豐產優質協同提升的關鍵路徑。
不僅如此,該項目還將解析棉花適應鹽堿、干旱、極端溫度等非生物逆境的機理,增強其抗逆性;開發肥—水—藥(生長調節劑)一體化管理和精準化調控技術;創建基于大數據決策支持的綠色輕簡高效生產技術體系,并在主產區開展規模化示范應用。預計相關技術產品可示范推廣100萬畝以上,并將輻射帶動2000萬畝棉花實現豐產增效。
自治區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研究員林濤說:“項目的實施,有望全面降低棉花生產成本、提升單位面積效益和資源利用效率、增強棉花產業競爭力。此外,通過技術培訓和示范推廣,將培養大批新型職業農民,提高科學植棉水平,助力鄉村振興。”
記者了解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是當前我國最高級別的研發項目,由多個國家級科研計劃整合而成,旨在解決事關國計民生的重大科學問題和技術難題,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持續性的支撐和引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