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國家競相向烏克蘭提供軍援之際,歐洲防務承包商擔心對用于制造彈藥的中國棉短絨的依賴,會威脅其擴大產量的能力。
據英國《金融時報》8日報道,包括德國萊茵金屬公司和瑞典薩博公司在內的歐洲主要軍火生產商警告稱,歐洲過度依賴來自中國的棉短絨。
萊茵金屬首席執行官阿明·帕珀格表示,歐洲逾70%的棉短絨依賴中國進口,“存在(中國可能出于地緣政治原因扣留棉絨的)風險,這就是我們盡可能多地買進以補充庫存的原因。”
他透露,俄烏沖突爆發后,該公司已積累3年的棉花儲備,而且“每個月從中國”持續進貨,“但重點是從長遠來看,歐洲應該是獨立的”。
報道援引另一位歐洲軍火制造商高管的話稱,硝化纖維嚴重供應不足,給行業其他領域帶來困難,“短缺凸顯加強歐盟國防工業的反應能力和確保歐洲及時供應彈藥和導彈能力的必要性”。
德國萊茵金屬生產155毫米炮彈的工廠。
火藥棉也就是硝化棉,一般指硝化纖維素,是棉花纖維素與硝酸酯化反應的產物,被用作制造火藥的關鍵成分,在軍事工業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報道稱,全球貿易中近一半火藥棉由中國提供,最大進口國包括德國、瑞典和比利時,隨著烏克蘭在與俄羅斯的沖突中大量消耗炮彈,對彈藥的需求猛增,歐洲軍火商急需擴大產能滿足需求,但對中國棉花的依賴限制了這種努力。
報道稱,幾十年來,中國一直是一個低成本、可靠的外包目的地。對棉短絨供應的擔憂出現之際,歐洲國家正尋求在中國以外實現關鍵原料供應的多元化。隨著俄烏沖突中大量消耗炮彈,上述公司警告稱,在依賴中國進口的情況下,很難迅速擴大彈藥的生產規模,而且如果對華關系惡化,中國可能會限制這種材料的出口。
薩博公司強調,目前不存在供應鏈問題。但該公司表示,從長遠來看,企業可能不得不考慮用其他方式生產關鍵材料, 以確保歐洲的“彈藥生態系統”。雖然該公司正在進行利用木材生產硝化纖維的工作,但相關工作尚未投產。
德國對外關系委員會防務問題主管莫林表示,硝化纖維關鍵成分的生產長期以來一直外包給中國等地,“如果想擴大彈藥生產規模,這不僅僅是原材料的問題,還包括建立新的棉短絨生產基地,可能需要6個月到兩年的時間。”
在棉短絨短缺問題上,歐洲防務生產商和政客一味渲染“依賴中國”,卻只字不提他們抵制新疆棉花的黑歷史。2021年6月,在德國綠黨等推動下,德國聯邦議院表決通過德國版《供應鏈法》,直接針對所有涉疆產品。2023年10月,歐洲議會公布了基于歐盟委員會《歐盟市場禁止強迫勞動產品條例》提案的修訂稿,進一步收緊進口政策,對中國棉花產品進行打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