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進入10月下旬,宣告著紡織傳統旺季“金九銀十”步入尾聲。回顧近期市場走勢,各紡織企業的表現呈現出兩極分化的特點。一方面,紡織市場并未出現大起大落,整體趨于平穩,但另一方面,部分企業長時間維持著較高的開機率,且庫存控制良好。當前紡織市場走勢究竟如何?
終端訂單不如預期
有不少紡織企業表示,今年上下半年的紡織行情割裂嚴重,上半年花團錦簇,訂單不斷,到了夏季訂單一下子戛然而止,九月以后情況雖然有所好轉,但明顯表現得不如預期。
首先,今年上半年的爆單,其生產的坯布并未完全流入市場,反而是因為行業中現貨市場的建立、成熟,需要大量庫存進行填充,而這些庫存會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緩慢流入市場,攤薄市場的波動。
第二,雖然不少紡織企業近些年一直在說內卷,但與此同時,織機數量卻在以史無前例的速度在增長,紡機企業今年的繁忙程度甚至高于織機產能高速轉移的2018年,大家都在想著靠著規模效應降低成本,但也造就了現階段史無前例的產能。
第三,因為競爭過于激烈,企業利潤不足,賬期增加,手頭現金流緊張,因此下單和囤貨更加謹慎。
第四,全球經濟環境低迷,隨著美國大選臨近,黑天鵝事件不斷,進一步壓縮了市場需求。
淡旺季模糊
近年來,紡織行業的競爭日益白熱化,業內普遍反映,“淡旺季的界線變得愈發模糊”。
而從當前市場態勢來看,在服裝個性化、面料現貨化的大趨勢下,傳統的集中脈沖式大貨訂單正逐漸被小批量、多批次的快反訂單所取代。過去旺季來臨時,紡織企業爭先恐后去染廠排隊染布,但現階段染廠大量充斥著的依然是現貨企業的訂單。
這種情況的出現,將進一步弱化淡旺季這一傳統市場邏輯。
后市能否再起波瀾
去年11月,在冷空氣席卷之后,市場上又掀起了一波由羽絨服帶起的膽布行情,但這波行情僅僅持續了兩周時間,且其中存在一定炒作成分,不具備很強的代表性。
面對這一趨勢,部分紡織企業對于后市依然保持著謹慎樂觀的態度,他們認為盡管內需市場的增長動力尚待加強,但第四季度外貿市場有望迎來一波回暖。
這一判斷主要是基于歐美等國外市場的需求變化。隨著“圣誕季”的到來,消費者購買力逐漸增強,相關需求有望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對于出口型紡織企業來說,這無疑是一項利好。
某貿易商坦言道,“單從訂單層面來看,我們公司的外貿訂單要好于內銷訂單,不論是訂單利潤,還是訂單體量,外貿訂單都要略勝一籌。按照以往慣例,年末會有一波訂單潮,在農歷春節到來前,部分年后訂單可能會提前下達。”
從外貿的情況來看,近些年歐美發達國家的市場潛力正隨著當地經濟情況的惡化出現縮減,反而以東盟為代表的國家進口紡織品份額在不斷升高,一方面是因為中國紡織品出口到當地進行代加工,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當地經濟發展后居民消費水平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