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內最大運動服飾代工廠申洲國際公布2024上半年業績,數據顯示,營收同比增長12.2%至129.76億元,凈利潤同比增長37.8%至29.31億元,毛利率提高6.6個百分點至29%。
按產品分,運動類收入增長7.6%至91億元,休閑類收入增長20%至27.6億元,內衣類收入大漲47%至9億元。
按客戶分,集團面向Uniqlo優衣庫、Nike耐克、Adidas阿迪達斯和Puma彪馬四大客戶銷售分別增加33.8%、下降6.5%、增加23.8%和同比持平為34.006億元、32.422億元、23.338億元和13.363億元。上述四大客戶貢獻收入比例輕微下降30個基點至79.5%。
按地區分,該集團在中國大陸市場營收同比增長20%至37.24億元;日本市場營收增長27%至21.16億元;美國市場營收增長2.7%至18.81億元;歐盟市場營收增長4.4%至25.27億元;其他區域營收增長11.8%至27.28億元。
中期盈利增幅37.8%至29.310億美元,主要受益產能利用率明顯上升,以及海外工廠規模擴大,效率持續提升;中期毛利率29.0%同比提高660個基點,同樣主要受益于產能利用率提高,海外新廠員工達到設定規模且生產效率持續提升。
集團稱截至6月底柬埔寨新成衣工廠員工數18,000人,達到預期規模,且員工生產效率持續提升;越南胡志明成衣工廠期內增聘2,200余人。此外,集團啟用一項新收購項目,包括越南西寧省土地、地上建筑物和生產設備,收購完成后將進一步擴建越南面料產能,以更好為海外成衣工廠提供面料配套。
申洲國際的前身,是1988年由寧波市北侖區政府牽頭組建的寧波織造,在上海針織二十廠擔任過技術副廠長的馬寶興,作為紡織專家被引入申洲做副總經理。他曾在日本接受培訓,也是在日本看到嬰兒成衣對面料的要求遠超行業標準,定價高于成人打底衫。申洲國際于是就從出口日本的中高端嬰兒成衣起步。
1993年,公司從日本進口了一批當時水平最高的縫紉機,憑借高效率和高產量漸漸在日本市場做出了口碑。
1997年,在優衣庫的騰飛階段,申洲國際拿下這第一個國際大客戶,從此開啟了開掛之路,2005年時產值就從不到1億元飆升至25億元,并在那年港股上市。
2000年代中后期,尤其是2008年前后受北京奧運的帶動,街頭運動風興起,在休閑服飾領域已成龍頭的申洲國際,向運動品牌深處橄欖枝,于2006年和2007年接連拿下耐克、阿迪達斯的合約,為兩大運動服飾巨頭建立專用工廠。
2006年那會兒,申洲國際的休閑服飾業務占比高達81%,且大多由日本市場貢獻,這一比例在2009年就降到47%,同時運動服飾占比上升到42%。
到2012年,申洲已經手握耐克、阿迪、優衣庫、彪馬“四大金剛”,在中國、歐洲、日本、美國四大市場全面開花。
這幾年,“國潮”越來越吃香,申洲國際又將李寧、安踏等本土品牌加入客戶清單,此外也沒漏掉Lululemon這樣的國外新興品牌。
據財經媒體“華商韜略”2023年統計,申洲國際10年間的平均毛利率、平均凈利率達到了29.10%、19.24%。這是啥概念呢——耐克凈利率在10%左右,阿迪達斯的凈利率在2022年更跌落到0.4%。
服裝代工其實并不是一個很好賺的行業,申洲國際的業績數字可以說是一枝獨秀,哪怕是受疫情沖擊的2020年,當同行們都遭受重創、營收嘩嘩掉,申洲依然做到了增長。
這背后得益于申洲國際把自己修煉成了一個“六邊形戰士”,從購買紗線開始,一路做到成衣,中間所有步驟包圓兒,抻出一條“縱向一體化供應鏈”。
并且,申洲很早就開始產業轉移,轉移對象自然是東南亞這片“勞動力價值的洼地”:2005年,在柬埔寨的第一家工廠就已實際投產;2013年,在越南西寧省設立面料生產企業;2015年,在越南胡志明市設立成衣和鞋面生產企業;2019年,在柬埔寨建立成衣工廠。
這給穩定供應多上了一道保險,因為可以在不同生產基地之間調度訂單,比如2020年春節期間,中國供應鏈吃緊,申洲于是把訂單轉移到東南亞,穩定了產能,2021年德爾塔病毒肆虐越南時,中國工廠又及時補上。
深耕技術自建供應鏈,積極出海自建安全網,雖然干的是替人制衣的代工生意,但申洲國際把自己做成了“業內無平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