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以來,全球棉花增產預期強化,紡織市場延續(xù)弱勢,供需寬松格局得到進一步驗證,國內外棉花價格再度下探年內低點。隨著棉花生長進入關鍵期以及紡織市場淡季逐步接近尾聲,在天氣風險加大疊加下游備貨緩慢啟動等因素支撐下,棉價或有望逐步企穩(wěn)。
第一部分行情回顧
7月以來,國內外棉紡織市場仍處于淡季,新增訂單有限,各棉花主產國天氣未出現大的變化,全球棉花增產預期沒有改變,國內外棉花價格震蕩下行,7月26日ICE棉花期貨主力合約結算價為67.99美分/磅,較月初下跌5.11美分/磅,跌幅7%;代表進口棉中國主港到岸均價的國際棉花指數(M)為77.07美分/磅,較月初下跌5美分/磅,折人民幣進口成本13310元/噸(1%關稅,不含港雜費),較月初下跌864元/噸,跌幅6.1%。鄭州商品交易所棉花期貨主力合約結算價為14130元/噸,較月初下跌535元/噸,跌幅3.6%;代表內地標準級皮棉市場價格的國家棉花價格B指數為15421元/噸,環(huán)比下跌350元/噸,跌幅2.2%。
第二部分分析與展望
一、國際棉花市場
(一)天氣對棉花產量的影響仍存變數
北半球棉花春播以來,各主產區(qū)棉花播種和生長較為順利,6月末,美國和中國發(fā)布的2024年棉花實播面積均超過前期意向植棉面積調查,其中據美國農業(yè)部統(tǒng)計,美國棉花實播面積為1170萬英畝,較前期意向種植面積增加102.7萬英畝,增幅9.6%;據國家棉花市場監(jiān)測系統(tǒng)統(tǒng)計,中國棉花實播面積為4083.3萬畝,較前期意向種植面積增加33.4萬畝,增幅0.8%。美國農業(yè)部7月公布的全球棉花供需預測報告顯示,2024/25年度全球棉花產量為2617萬噸,環(huán)比調增23萬噸;棉花消費量2552萬噸,環(huán)比調增6萬噸;產需過剩量65萬噸,環(huán)比調增17萬噸(表1)。
7月和8月是北半球棉花關鍵生長期,是南半球棉花采摘期。天氣變化對棉花產量的影響需密切關注。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預測,受大西洋海水溫度升高、太平洋拉尼娜現象等多種因素影響,今年6月至11月大西洋盆地颶風活動將高于正常水平,對棉花產區(qū)的影響需持續(xù)關注。澳大利亞棉花采摘進入尾聲,6月以來的持續(xù)降雨導致采摘進度受到影響,主產區(qū)新南威爾士州所受影響較大,預計棉花質量或低于去年。巴西棉花主產區(qū)馬托格羅索州和巴伊亞州自6月份以來出現旱情,棉花生長進度較慢,預計采摘有所延遲,單產和質量也受到一定影響。據巴西國家商品供應公司7月預測,2023/24年度巴西棉花產量為363.6萬噸,較6月預測調減2.1萬噸。
(二)三季度棉花現貨供應情況需要關注
7月和8月通常國際棉花市場新增供應有限,9月和10月為國際紡織品服裝市場需求旺季。新棉全部采摘并完成加工一般至少需要2-3個月,因此在新棉大規(guī)模上市前容易出現階段性供應緊張狀況。海關數據顯示,2023年8月至2024年5月,美國棉花出口量為224.8萬噸;2023年8月至2024年6月,巴西棉花出口量為251.2萬噸。按照過去五年各國棉花出口進度測算,到7月底美國棉花庫存將降至40萬噸左右,處于近年來低位;巴西棉花庫存將降至81萬噸,同比減少6萬噸。在此階段,澳大利亞棉花將是國際棉花市場上的主要供應來源,考慮到美國棉花庫存偏低、澳大利亞和巴西棉花采摘延遲且質量下降等因素,三季度國際棉花市場的階段性、結構性供應狀況需密切關注。
(三)宏觀環(huán)境改善預期持續(xù)升溫
美國勞工部數據顯示,2024年6月美國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3%,為過去39個月最低記錄。7月10日美聯(lián)儲主席鮑威爾在國會聽證會上表示通脹已顯著放緩,無需等到通脹降至2%下方再降息。市場對美聯(lián)儲降息的預期隨之增強,美元指數也因此下行,對大宗商品價格起到一定支撐作用。同時,美國6月服裝及配飾零售銷售額263.6億美元,同比增長4.3%;歐盟5月紡織品服裝進口99.8億美元,同比基本持平;日本5月紡織品服裝進口量22.3億美元,同比基本持平。隨著紡織品服裝市場“金九銀十”旺季逐步臨近,國際紡織品服裝品牌零售商的采購也將逐步啟動。
二、國內棉花市場
(一)棉花關鍵生長期天氣風險猶存
據國家棉花市場監(jiān)測系統(tǒng)監(jiān)測調研,新棉播種期以來,新疆土壤積溫狀況好于去年,災害天氣較少。目前棉花已進入花鈴期,長勢好于預期;內地棉區(qū)不利天氣較多,黃河流域6月天氣干旱,棉花長勢同比較差;長江流域多地出現大雨,棉花產量或受影響。據氣象部門預測,7-8月新疆大部地區(qū)氣溫較常年偏高,降水量較常年偏少,棉花生長仍面臨干旱風險;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進入汛期,部分棉區(qū)面臨洪澇風險。
(二)國內棉花庫存逐步消化
受下游紡織市場淡季影響,紡織企業(yè)采購棉花延續(xù)隨用隨買模式。據國家棉花市場監(jiān)測系統(tǒng)調查,截至7月25日,全國棉花累計銷售率87.5%,較過去四年均值下降1.8個百分點。據萬得數據統(tǒng)計,截至6月,全國棉花工商業(yè)庫存406萬噸,按照過去五年7-8月庫存消化進度測算,到8月底棉花庫存將下降至300萬噸左右,為近五年來中等水平。據鄭商所倉單數據,截至7月25日,棉花倉單11702張(46.8萬噸),較上月下降1395張(5.6萬噸),降幅10.7%,近期下降趨勢較為明顯。目前疆內未售棉花若順價銷售虧損較高,加上企業(yè)信貸資金相對充足,主動降價銷售意愿不強,部分棉花計劃延續(xù)到下年度銷售。貿易商、紡織企業(yè)考慮若棉花期貨價格繼續(xù)下跌,將會在期貨市場上加大采購棉花,因此預計國內棉價下跌空間相對有限。
(三)棉紡市場秋冬備貨有望緩慢啟動
當前紡織品服裝市場淡季特征濃厚,我國紡織品服裝內銷和出口市場均表現不佳。據國家統(tǒng)計局數據,6月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商品零售額1236.8億元,同比減少1.9%,其中服裝類零售額873.3億元,同比減少2.2%。紡織品服裝出口同比增速有所放緩,6月我國紡織服裝出口274億美元,同比增長2.3%,增速較上月放緩2.2個百分點。其中紡織品出口122.5億美元,同比增長6.6%;服裝出口151.5億美元,同比下降0.9%。
歷史數據顯示,每年下半年棉紡織市場活躍度高于上半年。據國家統(tǒng)計局數據,近十年9-12月國內規(guī)模以上企業(yè)平均紗產量553萬噸,較3-6月平均紗產量高出6%。通常情況下棉紡織市場“金九銀十”于7月下旬至8月開始備貨,意味著后期棉花需求或有望逐步回升。近期據部分廣東、江浙紡織服裝企業(yè)反饋,由于少量秋冬季訂單下達,市場訂單略有增加,從而延緩了企業(yè)開機率下滑趨勢。據國家棉花市場監(jiān)測系統(tǒng)抽樣調查,截至7月初,被抽樣調查企業(yè)棉花平均庫存34.3天,環(huán)比減少1.6天;開機率74.4%,環(huán)比上升3.1個百分點。
主要結論
7-8月為棉花關鍵生長期,也是高溫和強對流天氣多發(fā)期,棉花產量依然存在變數。9-10月為紡織服裝市場傳統(tǒng)旺季,棉花需求或將有所改善。此外,美國通脹降溫使得市場對美聯(lián)儲降息的預期有所增強,市場信心得到修復。以上因素有利于棉價企穩(wěn)回升。需要注意的是,近期國際貿易摩擦有所升級。在繼美國、馬來西亞、巴西等地收緊跨境電商小額包裹進口免稅政策后,歐盟委員會計劃本月對150歐元以下的非歐盟電商平臺進口商品征收關稅,或為將來需求端的變化增添更多不確定性,需密切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