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經合組織-糧農組織農業展望 2024-2033 年》報告,世界棉花貿易預計將在未來十年穩步增長,年增長率為 2.1%,到 2033 年達到 1240 萬噸。
總部設在巴黎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和總部設在羅馬的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最近發布的報告稱,這一增長反映了亞洲國家(尤其是越南和孟加拉國)紡織廠用棉量的大幅增長,這些國家的棉花幾乎全部來自進口,以支持其不斷增長的國內紡織業。
此外,中國產量增長停滯預計將在未來十年推動皮棉進口增長,以滿足當地工廠的需求并補充國家儲備。
報告稱,到 2033 年,原棉進口量預計將年均增長 0.7%,達到 280 萬噸,但仍遠低于越南和孟加拉國預計超過 3% 的增長率。
在整個展望期內,美國仍將是世界最大的出口國。近年來,美國的出口已趨于穩定,從 2015 年的低點回升。預計到 2033 年,美國在世界棉花貿易中的份額將達到 31%(約 390 萬噸)。盡管中國紡織業發生了重大變化,但美國仍是其主要貿易伙伴。
巴西的棉花出口預計將在未來十年強勁增長,到 2033 年,該國作為第二大出口國的地位將得到鞏固,整個撒哈拉以南非洲將緊隨其后。該地區約占全球棉花出口的 16%。
預計未來十年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的出口將繼續以每年約 0.7%的速度增長,南亞和東南亞是主要的出口目的地。
不過,埃塞俄比亞等國的紡織和服裝業正在擴大,這些國家的紡織和服裝業主要依賴棉花。報告指出,從長遠來看,紡織廠用量的增加可能會影響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凈出口狀況。
預計國際棉花的實際價格在中期內將略有下降。價格將繼續受到人造纖維競爭和消費者偏好變化的影響。
從 20 世紀 70 年代初開始,當滌綸在價格上具有競爭力時,棉花價格往往跟隨滌綸價格。例如,1972 年至 2009 年間,棉花價格僅比滌綸短纖價格高出 6%。
然而,自 2010 年以來,棉花價格平均比聚酯價格高出約 70%。報告補充說,假設這兩種纖維之間的相對價格競爭力在預測期內不會發生重大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