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北京冬奧會上,安徽企業參與研發生產的“黑科技”防寒服火出圈,說起這項“黑科技”離不開安徽三寶棉紡針織投資有限公司技術研發部主任馬曉飛的努力。1976年出生的馬曉飛作為地地道道安徽界首本地人,以卓越的創新能力、敏銳的市場洞察力和不懈的科研精神,引領著公司技術研發部不斷突破技術壁壘,成為紡織行業內的創新標桿,也讓安徽制造閃耀國際舞臺。
馬曉飛技能大師工作室2023年被評為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先后被評為全國技術能手、安徽省五一勞動獎章、安徽省技能大獎、安徽省技術領軍人才、安徽省江淮杰出工匠、安徽省“特支計劃”創新人才。榮獲安徽省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三等獎,安徽省專利金獎、優秀獎,紡織行業軍民兩用技術優秀創新成果獎,民營科技發展貢獻獎等獎項。
創新進取 與企業共同成長
2001年,馬曉飛進入了三寶線業工作,那時候的公司還只是個傳統棉紡織生產的小作坊,馬曉飛是廠里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大學生。“我那時候公司什么活都做過,辦公室、會計、市場營銷、生產等都做過,做一樣學一樣鉆一樣。”馬曉飛說,年輕時候的他對什么都充滿著好奇都想去嘗試。作為廠里唯一的一個大學生,馬曉飛也主動承擔起與高校項目研發對接的工作。
隨后的幾年,馬曉飛所在的企業迅速形成了從棉花收購加工、紡紗織布、到床上用品的完整產業鏈,同時并購了幾家破產企業,規模不斷擴大。2008年,世界經濟危機開始,紡織企業受到了較大的影響。“從2012年到2015年,我們經歷了一段痛苦的轉型期。”馬曉飛回憶稱,企業發展遇到瓶頸時,他們也想著去探索創新,尋求突破,在此期間也通過學習創新進行了一些改革。馬曉飛獲得的第一個專利立體防塵過濾罩就是在2014年9月。
靠自己的創新摸索,力量總是微弱的。2017年界首市委市政府組織院士專家界首行活動,九位院士齊聚界首,為當地企業發展把脈支招,在這次活動上,馬曉飛所在的公司找到了發展的思路,馬曉飛的學習創新之路也更加明晰。
“聽了院士的講座,我感覺視野都開闊了,那時候我才知道有很多醫療、軍工等高精尖的東西都是紡織材料做的。”隨后,馬曉飛長期致力于聯合各高校、科研院所,進行科技成果轉化,建立了“兩站一院一所一室一基地兩聯盟+九中心”的研發體系,引進以中國工程院院士俞建勇為技術帶頭人,包括長江學者、博導、高工在內的安徽省科技創新高層次人才團隊,具有強大的研發能力及實踐經驗。馬曉飛告訴記者,引進院士團隊之后,他們開始從傳統紡織向新材料轉型,從單一的民用品向軍民融合轉型,然后制定了企業的新發展戰略,以科技創新為中心,產學研融合為一體,院士有很多成果引進企業,他就帶領團隊結合實際轉化成果,落地量產。
“在和院士對接的過程中發現,有很多專業知識,我是聽不懂的,所以要想讓專家的成果在我們企業更好地發揮作用,我就不斷學習鉆研。”馬曉飛說,創新是企業不斷發展的生命力,學習是一個人進步提升的不懈動力。這些年,馬曉飛作為主要完成人參與國家重點項目7項,參與省級項目11項。授權國家專利153項,其中發明專利81項,計算機軟件著作權13項,參與制定行業標準1項,團體標準2項,主持編寫企業標準13項,發表論文8篇。
精益求精 引領企業高質量發展
“簡單的事情,重復做認真做。”20多年來,馬曉飛就是憑借著這樣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突破了一個又一個難關。“溫度、濕度、時間、配比……一系列的因素都可能影響產品的性能。”馬曉飛說,要想做到最好,不僅要掌握扎實的理論知識,還要不斷積累經驗,最重要的是,需要耐心地不斷調整嘗試,把簡單的事情重復做,反復做。
在馬曉飛的長期帶領下,公司團隊承擔國家重點項目6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科技冬奧重點專項、2022年支持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專項、2021年自然災害防治技術裝備工程化攻關專項—第21分包抗嚴寒消防員防護裝備項目、國家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試點示范項目(基于大數據應用的棉紡行業個性化定制服務平臺項目)、國家產業振興和技術改造專項(吉祥三寶綠色環保家用紡織品品牌提升項目)、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項目(玉米纖維和棉纖維聚合新成纖維及新工藝項目)。
在2022年冬奧會上,馬曉飛參與轉化的仿鵝絨結構高保暖絮片,憑借高保暖,超輕超薄等特性,用作北京冬奧會防寒服的填充物,代表安徽制造亮相國際賽場。據了解,新型化學纖維及功能紡織材料“仿鵝絨結構高保暖絮片”仿鵝絨結構高保暖絮片是該公司牽手東華大學俞建勇院士團隊研發的一種新型紡織材料,打破了技術壟斷,填補了國內空白。特別是為邊防部隊緊急研發生產的新型防寒被裝,技術含量高、保暖效果好、整體材質輕,大幅減少了高海拔極寒條件下非戰斗性減員,為我國的邊防事業作出了貢獻。先后收到了科學技術部、國家體育總局備季運動管理中心、北京服裝學院的感謝信,公司勇于創新的工作精神和非凡的科技責任擔當,得到社會各界的認可和好評。
“當時得知仿鵝絨結構高保暖絮片研發生產項目被列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科技冬奧’重點專項,我們很激動但也很有壓力,想到能夠保障冬奧會的運動員和工作人員,他們都信心滿滿,動力十足。”馬曉飛回憶稱,仿鵝絨結構高保暖絮片研發生產,企業以及研發團隊都付出了很多努力。研發關鍵時期正值夏天高溫時,實驗室空間密閉,加上機器的溫度,每個人都是大汗淋漓,但是每個人都很努力。
據悉,目前仿鵝絨結構高保暖絮片已實現了量產。該公司的全自動智能化絮片生產線,年產能達3600噸,2023年實現產值超億元,銷售收入8000多萬。
賦能傳承 帶徒500多人培養大批技能人才
“技術的傳承和發揚是行業持續發展的關鍵,要鼓勵幫助年輕人勇于嘗試、敢于創新,不斷挑戰自我,提升技能。”馬曉飛不僅以其卓越的技術研發能力和創新精神成為公司的技術領軍人物,更是積極投身于大師工作室的建設,發揮技藝傳承、技能推廣,鼓勵更多年輕人投身于功能性紡織新材料產業發展。
榮小瑛是安徽三寶棉紡針織投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生產廠長,同時也是馬曉飛的徒弟。“2006年進入公司以來,馬主任是我領導也是我的導師,他帶徒帶團隊方式言傳身教、以身作則、躬親示范,在他孜孜不倦地指導下,我也成功考取中級技師職稱,同時也獲得了阜陽市技能大師工作室。”榮小瑛表示,一個新產品打樣到成功要經歷很多天,馬曉飛總能不厭其煩地給出方案和方向,他對新材料領域的專注、執著、創新和精益求精的精神是這個時代對匠心的演繹,新材料新產品為促進企業“品質革命”和高質量發展提供持續的動力。
今年已經40歲的劉圓圓也是馬曉飛的徒弟,在馬曉飛的幫助下,她從一名普通的“紡紗擋車工”變成了一名技術能手,初中畢業的她也報名了成人大專即將畢業。“馬主任改變了我,我也通過學習提升改變了我自己,從來沒想到我的人生會那么精彩!”劉圓圓告訴記者,很多次她看到馬曉飛都是在專注學習搞研發,遇到問題虛心向院士們請教,學著馬曉飛的樣子她也學會了求學、求教,收獲了更好的自己。
馬曉飛作為領路人,不僅以其卓越的技術研發能力和創新精神為行業樹立了榜樣,更通過傳幫帶的方式培養了一批批優秀的技術人才,為行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動力。據悉,馬曉飛技能大師工作室2023年被評為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被聘請為企業首席技師,多年來帶徒500多人,培養帶徒名師1名、技師1名、高級工63人、中級工11人、初級工116人。帶動就業1000人,培養了一大批技能人才,為我國功能性紡織新材料產業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