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無數老寧波人的記憶中,“博洋”與“家紡”是組“固定搭配”。
實際上,如今的博洋集團已經成長為一個包括家紡、服飾、小家電三大實業,以及空間、工業、金融、創服、物產等眾多板塊的時尚產業集團。
今年3月,永寧巷1號商業街區“橫空出世”,成為寧波文化新地標之一。
把時間線拉回至1958年,這里是永豐布廠所在地,以茶巾為主打產品。這是屬于老寧波人記憶中的永豐布廠,也是博洋集團的前身和發展至今的根基所在。
中國人的家紡從博洋開始,而博洋的故事,就從這里開始。
1994年,博洋集團率先在國內提出“家紡”的概念,并以自主品牌身份進入國內市場。
“裂變,就是用不同的品牌找不同的賽道。”博洋研究院副院長許淑敏說。
在家紡板塊,有博洋家紡、博洋家居、博洋生活、七星、艾維、棉朵、樂加、博洋寶貝等不同定位的品牌;服飾板塊,運營著唐獅、德瑪納、果殼、艾夫斯、YSO、MT、DESSO等知名品牌,覆蓋多個細分賽道;小家電板塊,有Srue、Kireehom、SrueHome等新興品牌。其中,主力品牌“博洋家紡”、“唐獅”和“果殼”,品牌價值合計近200億元。
從家紡行業到服裝行業、小家電行業的不斷延伸,從單一品牌到多元化品牌的戰略布局,博洋發展的每一個關鍵時期、每一個關鍵步伐,都是不斷裂變、突破自我、大膽創新的結果。
“裂變”,只是博洋拓市萬千解法中的一種,拓市再無定式,選擇日趨多元,而不論怎么轉、怎么變,博洋越走越寬的路是不變的。
從博洋的發展史也可以看出,企業的轉型升級并不意味著拋棄舊產業。
“在產業發展上遵循‘主業+投資’模式,圍繞家紡、服裝、小家電三大主業,不斷豐富‘美好生活’理念的外延價值,積極開拓空間、金融、工業、物產、創服等領域,并讓各產業形成良好互動,實現跨越式發展。”許淑敏說。
近年來,博洋不畏跨界,進軍空間板塊,相繼打造創客157創新創業園、前洋26創業園、郎官驛創意社區等等,再到永寧巷1號的成功落地……
常言道,隔行如隔山。當一些企業還在苦于鉆研如何做好一個行業的時候,博洋集團卻可以“行行出狀元”。這是如何做到的?
引用博洋集團董事長戎巨川之前說過的一句話,“尊重人才、尊重資源,而最大的尊重就是用好人才和資源。”
2022年,博洋集團與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共建高校人才培養工程“博洋學院”。博洋集團錨定人才發展戰略,聚焦培養管理類人才,為創業者賦能。
但這并不是博洋第一次與高校深度合作。
多年前,博洋就與北京服裝學院達成戰略合作,共建產學研實踐基地,探索校企聯合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新模式。由博洋與北服共同設計、制作的12款禮服,亮相國慶70周年群眾游行,展現寧波服裝的設計力量。
萬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對于博洋集團來說,找準市場和“對手”,是成功開辟一條新賽道最有效直接的方式。
“‘果殼’這個家居服品牌就是瞄準20歲至30歲的年輕人,‘德瑪納’則想著如何‘征服’成熟女性,‘Srue’小家電就是通過設計去適從年輕人的口味……”許淑敏介紹,一件受歡迎的消費品,不僅要具備功能性,更要滿足消費者的精神需求,博洋的“心意”體現在設計到生產的每一個環節。
當下,一條全新的,由品牌端、產品端、零售端、物流端、生產端、文化端串起的時尚產業發展航線已清晰可見。
其實,博洋的產業裂變、品牌裂變,是傳統紡織服裝行業迭代升級的一個縮影。通過不斷的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和管理創新,在新質生產力的突破上下了“苦功夫”,真正實現了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在未來的發展道路上,博洋集團將繼續堅持創新驅動,不斷探索裂變發展的新模式,以家紡、服飾為原點,從一個小小的“果殼”當中裂變出屬于自己的“品牌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