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一系列針對紡織產業的大力度優惠政策扶持,吸引了大量內地紡織企業前來投資或轉移產能。
統計數據顯示,新疆紡織服裝產業在2014至2022年間,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同比增長率高達20%。近10年間紡織服裝企業數量增長了5.6倍,其中不乏利華紡織、富麗震綸、如意紡織、華孚色紡等知名企業的身影。
一系列優惠扶持政策,不僅推動新疆紡織產業鏈迅猛發展,也給內地紡織產業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新疆紡織政策究竟是威脅還是機會?未來發展趨勢如何?
01擴張還剩2-3年窗口期,倒逼設備商轉戰海外
2023年新疆棉花產量約510萬噸,紡紗產能大約在2200萬錠,棉花在疆內的轉化率為30%,而自治區下一階段發展目標是提高到50%。
轉化率提高到50%意味著還需新增大約1000萬紗錠來消化100萬噸棉花,另外大約還新增100萬噸滌綸短纖產能。
業界預計新增產能布局將在2-3年內實現,因此新疆紡紗產能擴張大約還剩2-3年窗口期。對于目前銷售區域主要集中在新疆的紡紗成套設備制造商而言,一旦過了這2-3年窗口期,國內市場將基本飽和,這將倒逼他們不得不加強技術升級轉戰海外市場。
02內地常規產品承壓,倒逼技術和產品升級
新疆的優惠補貼政策極大地降低了疆內紡織企業的成本。業內曾做過測算,就數智世界在新疆生產的常規32支、40支常規棉紗而言,紗線工費成本較內地降低2000元/噸左右。
千萬別小看這節省成本,這足以使新疆紡織企業對眾多內地紡企形成碾壓式優勢,內地眾多中小企業也因此感受到了深深的寒意。
如果僅從生產成本上看,內地企業肯定占據劣勢地位,因此內地企業必須從提高產品附加值著手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這也就是說,生產常規產品將面臨著很大的風險,應多關注非棉纖維,采用純紡或多組分混紡,同時采用包芯、包纏、特種規格、色紡、緊賽等多種復合技術,即使仍然生產純棉系列,也應該往特高支、特粗支、包芯雙包芯、低扭矩等差異化的純棉紗線拓展。
03加速推動中國紡織業邁入智能制造
投資新疆的紡織企業都因高起點、新模式正發揮高端制造的優勢,他們借助先進的設備和技術,提高生產效率,優化產品質量,從而在市場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而這一過程,無疑會促進中國紡織業整體加速向智能制造邁進。
04小結
總而言之,新疆紡織產業政策確實給內地紡織業帶來不小影響。但這種影響并非單一的威脅或機遇,而是包含了挑戰與機遇并存的復雜局面,不僅會加快行業分化,而且也為產業升級提供了契機。
縱觀歷史,主動尋求變革的案例鳳毛麟角,更多變革動力來源于外部形勢壓力。內地紡織企業必須要正視新疆產業政策帶來的沖擊和影響,積極尋求自身的轉型升級,努力將壓力轉化為動力。將來在內地還能存活下來的紡紗廠,大概率是那些能夠靈活應對市場變化,不斷進行技術創新和產品升級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