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一次作業,就能完成開溝、下種、定植、鋪膜、覆土等全套播種流程。”山東省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副研究員王勝利說,這是他們引進的新式棉花播種機,首次在內地棉花播種上嘗試使用“繩播技術”,以探索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種植成本、減少用工、節本增效。
“繩播技術”就是用種子編織機,將作物種子編織到無紡布或者紙袋上,并進行對折系線纏繞處理。之后,通過人工或機械化手段,把帶有種子的繩編帶“種”到地里,實現作物精量播種的技術。王勝利解釋,“以前,‘繩播技術’主要應用于設施蔬菜、中草藥等高附加值作物種植,大田作物尤其是棉花生產上尚未得到廣泛推廣應用。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農村勞動力減少,人工費用越來越貴,該技術的經濟效益逐漸凸顯出來。”
據王勝利介紹,隨著機采棉品種、種植模式的示范推廣,棉花生產全程機械化已逐漸被當地棉農認可。但棉花放苗、間定苗仍需人工操作,機械化放苗技術還沒有新突破,成為現階段黃河三角洲棉花生產全程機械化推進過程中“卡脖子”難題。
“此次在內地棉花種植上嘗試運用‘繩播技術’,目的就在于試圖解決上述難題。”王勝利說,“該播種機械播種時溝深十幾公分,在播種溝底利用種子繩精量定植,然后覆膜蓋土。”
“這樣播種優勢有很多,首先可以拉長出苗后放苗的周期。”王勝利介紹,種子播下地,地膜提溫保墑,可促進出苗。出苗后要靠人工放苗,如果不能及時放苗,一旦遇到晴天高溫,幼苗便會“燙死”。現在,通過起溝十幾厘米,幼苗可以在其中正常生長,有效減少地膜“灼苗”,為放苗增加了緩沖期。
“同時,也為將來機械放苗做準備。機械放苗難以做到像人工一樣根據苗體大小進行精確放苗。”王勝利說,“覆膜之后,隨著溫度的升高,播種溝內的鹽分將沿兩側坡面往上走。種子所處位置鹽分就減少了,更利于出苗。”
新式棉花播種機不僅能提高出苗率,還能提高種植效率。王勝利指出,傳統的種植模式通常是一膜兩行的種植方式,新引進的播種機則能實現一膜三行、一膜六行。過去需要二至三道播種程序,現在一遍作業即可完成。據此,保守估計種植效率將提升兩倍甚至更多。
“今年,我們采用繩播技術種植30畝棉花,如果該技術試驗成功,將有利于破解棉花放苗‘卡脖子’難題,加快實現棉花生產全程機械化進程。”王勝利說。
“經過近幾年的試驗示范,無棣縣棉農機采棉模式種植面積已經超過2萬余畝,其中每年機采面積保持在8000畝。”王勝利說,下一步,他們將進一步示范推廣擴大棉花生產全程機械化的面積,以減輕棉農的勞動強度,降低用工成本,為廣大棉農帶來切實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