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爭加劇、庫存積壓,旺季不旺漸成新常態。”近期,紡紗企業負責人感受到市場行情清淡,經營壓力加劇。
提高質量放首位
近幾年,主營純棉紗的企業感到生存空間似乎越來越小,停產、破產現象屢見不鮮,但即便如此,仍有部分企業在低迷的市場中穩步前行。據記者觀察,這些企業最大的共同點是,生產的棉紗品質高且質量穩定。
江蘇泰達紡織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泰達紡織”)主營純棉精梳、普梳紗線,近幾年積極進行智能化轉型,其于2022年9月投產的10萬錠智能化工廠新型紗線制造項目目前滿負荷生產。也正是隨著該項目的投產,泰達紡織的產品質量、生產效率都實現了進一步提升。
“我們目前在手的訂單情況還是不錯的。10萬錠智能工廠的紗線月產量約為1500噸,從去年開始,我們成為國際品牌指定供應商,品牌商對紗線的質量要求很高,企業新上的10萬錠智能工廠配套國內頂級設備,保證了產品品質和生產效率。”泰達紡織總經理彭勃介紹,品牌指定供應商現在是一個發展趨勢,質量穩定是他們選擇指定供應廠家的重要因素。
今年以來,山東三陽紡織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三陽紡織”)不斷收到來自國內外市場的高端訂單,車間馬力全開,全力趕制。三陽紡織生產技術部副部長崔士濤表示,日常生產中,企業始終把質量放在首位。
那么如何保證成紗質量?崔士濤從技術的角度進行了分析。他表示,原棉質量的穩定影響著成紗質量指標的穩定。企業在原棉的選配上,要關注纖維的馬克隆值(以下簡稱“馬值”)、馬值CV%,纖維平均長度,纖維平均長度CV%,纖維斷裂強度、纖維斷裂強度CV%、纖維整齊度、纖維含雜率等幾個關鍵質量指標,生產中要保證在原料質量穩定的前提下,設置與之相適應的梳理工藝、牽伸工藝和制定質量過程控制的措施,從而保證純棉精梳紗線成紗質量指標的穩定。
此外,規范化的操作管理和合理的牽伸、梳理工藝設計是提高紗線質量的根本。“梳棉工序在保證基本上機工藝準確的基礎上,根據成紗質量指標和成紗紗疵數量以及原棉質量,不斷優化梳理工藝,是提高成紗質量的關鍵。牽伸工藝的設計方面,必須遵循與設備狀態匹配,與質量匹配,與生產效率匹配的原則。當前大定量、大牽伸成為牽伸工藝的發展趨勢,但是這些工藝的建立,必須與設備狀態、專件器材的選用相匹配,并不是簡單的定量增加、牽伸倍數增加就可以。”崔士濤說。
降本增效做到位
對于薄利多銷的純棉紗生產企業來說,只有將降本增效做到極致,才能“有利可圖”。不愁訂單的紡紗企業,往往在高產高效方面表現得更為突出。
“降低用工成本的同時不斷提高產量,是泰達紡織一直都在做的事情。目前我們的智能工廠萬錠用工控制在15人以內,未來還將進一步減少。”彭勃介紹,智能工廠采用e系統進行數字化管理,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該系統以棉紡設備數據采集為中心,集成產品質量數據、環境數據、能耗數據、人員數據,為企業搭建了生產數據平臺,可實現ERP系統與生產過程控制系統的無縫連接;實現以訂單流程為核心的“智能調度”,優化排產,進一步挖掘設備產能;實現訂單進度預警、設備狀態預警、質量超標預警、環境超標預警、能耗超標預警。
同樣在智能制造方面走在前列的江蘇五譽興華之瑜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五譽興華之瑜”),產品備受客戶青睞。據了解,該企業去年5月投產的12萬錠環錠智能紡車間萬錠用工約為18人,主要生產高檔緊密賽絡紡纖維素系列紗線,日產量約為45噸。
“我們的訂單可以說是供不應求。雖然紡織市場的競爭十分激烈,但是對于我們這類做高質量、高端紗線產品的企業來說,影響并不大。即使是像去年那樣清淡的行情,我們也沒有積壓庫存的現象。”五譽興華之瑜副總經理耿建波表示,自智能化車間投產以來,企業生產效率明顯提升,效益也更好了。
要做到降本增效,不是只有通過投建智能化新廠才能實現,關鍵是要將精益化管理的思維貫徹到日常生產中去。江蘇悅達紡織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悅達紡織”)就是如此。
據悉,悅達紡織一季度利潤指標符合預期,各經營指標處于恢復性增長,階段性的成績與企業不斷進行技改、提高生產效率息息相關。
紡紗一廠的工作人員陳雨介紹:“紡紗一廠近日對粗細聯3個關鍵點進行了技術改造:一是尾紗清除機的吸紗改造,極大改善了清紗效率,還增加了鏈條清潔裝置,延長了鏈條的使用壽命。二是滿紗庫的一軌兩用。由于尾紗庫原有的16根軌道無法滿足細紗機每日換紗后尾紗鏈條存放的需求,嚴重影響細紗產能,于是我們加裝了尾紗鏈條可以進滿紗庫的軌道,在滿紗庫有空余位置時,可以將尾紗暫時送入,在尾紗庫有空軌道時及時送入,提高了換紗效率與細紗產能。三是尾紗庫的擴容增軌。滿紗庫的一軌兩用不僅存在管色調度問題,需要人為增加調整頻次,而且太多尾紗鏈條占據滿紗庫軌道,造成粗紗機后庫的滿紗無法入庫,空管不能進入粗紗機的窘況,影響整體效率。為了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企業決定增加尾紗庫的軌道規模,由原來的16根增加到了28根,目前正在加緊改造中,不久將投入生產。”
差異化定位贏市場
在清淡市場中,還有一類企業,他們結合市場需求,找準自身定位,最大限度發揮自身優勢,闖出了自己的一片天。
作為國家再生及功能性纖維紗線產品開發基地,山東正凱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正凱新材”)專注生產新型功能性、差異化高端紗線。“我們目前處于滿負荷生產狀態,不缺訂單。”正凱新材技術研發部主任王延永表示,訂單排滿得益于企業找準賽道,多年來對功能化紗線產品進行深耕布局。
“開發、生產功能性紗線,原料選配是基礎,這考驗著技術人員的能力。羊毛、絹絲、麻等各類纖維結構形態、性能指標不同,要根據功能性紗線的需求選擇匹配的原料與配比,將不同的紡紗方式進行搭配組合,以滿足下游客戶不同的布面質量和風格需求。”王延永介紹,要生產功能性紗線,除了原料選配,設備上也要進行差別化配置,以適應不同功能性紗線的開發。當前,正凱新材五大分廠的設備配置各不相同,各分廠特色分明,有利于不同品種功能性產品的開發與生產。
談到如何做好功能化紗線產品的研發及布局,王延永表示:“原料端,要關注、搜集功能性原料的發展信息,及時開發新型功能性原料紗線,如抗菌、儲能、傳感、響應、高防護等纖維的開發應用。市場端,要了解市場前沿功能性紗線的需求與趨勢,緊跟甚至引領功能性紗線市場發展,不斷研發新品。紡紗端,要注意傳統紡紗方式與新型紡紗方式在不同功能性紗線開發上的應用。”
對于浙江鵬越紡織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鵬越紡織”)來說,找準定位、精選賽道,也讓其得以跑出了高質量發展的路子。當前,該企業的紗線訂單已經排至6月份。
“公司原本的業務以梭織面料為主,但市場上同類產品競爭激烈,利潤微薄。我們注意到當時整個紹興地區沒有成規模的紗線生產企業,于是果斷轉換了賽道。”鵬越紡織董事長漏仲林介紹,2008年鵬越紡織投資4000多萬元,從日本進口了10臺噴氣紡紗機,后來又陸續從日本引進了技術更加先進的渦流紡紗機,通過搶占藍海、優選設備等一套組合拳,成功突破了“低效內卷”的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