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加快數字化轉型步伐,將紡織服裝行業納入近日發布的《江西省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行動計劃(2024-2025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
《行動計劃》提出,力爭用2年左右時間,培育打造數字化轉型標桿企業2000家,推進數字化改造企業1萬家以上,實現重點產業集群工業互聯網賦能全覆蓋、重點行業“產業大腦”全覆蓋、規上工業企業“智改數轉網聯”全覆蓋,全省制造業數字化水平明顯提升。
《行動計劃》指出,對紡織服裝等離散型生產及產業鏈依存度較低的產業,以提升單體企業數字化程度為重點,推動機器換人、設備換芯和生產換線,打造數字化產線、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
目前,江西省已經形成了從紡紗、織布、印染到成衣的完整產業鏈。在《行動計劃》發布前一年,江西省出臺了《江西省制造業重點產業鏈現代化建設“1269”行動計劃(2023-2026年)》(以下簡稱《“1269”行動計劃》),明確了江西紡織服裝行業主攻產業方向,凸顯了數字化賦能產業轉型的重要作用。
《“1269”行動計劃》)提出,服裝產業重點推廣應用三維人體掃描、智能化縫制、三維虛擬試衣、在線設計、虛擬設計等一批先進技術,提升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增強競爭力。以九江市共青城市、南昌市青山湖區、贛州市于都縣、九江市都昌縣、贛州市寧都縣等地為重點區域,積極創建區域品牌,帶動面輔料、創意設計、技術創新、廣告營銷、物流、城市文化等產業鏈上諸多環節的整合與配套發展。棉紡產業重點鼓勵企業采用數字化和智能制造技術,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縮短生產周期。以九江市德安縣、宜春市奉新縣、九江市瑞昌市等地為重點區域,引進中高檔針織面料、高水平印染后整理企業,不斷延鏈補鏈。化纖產業重點支持龍頭企業加強對生產技術的研究和創新,優化生產工藝,提高纖維的強度、延展性和穩定性,滿足市場需求。以九江市濂溪區、湖口縣,上饒市萬年縣等地為重點區域,著力發展纖維素纖維、聚酯纖維及下游產業,打造國內最大纖維素纖維產業基地。產業用紡織品產業方面,重點推進數字化轉型步伐,在非織造布、醫療健康紡織品、土工建筑用紡織品、交通工具用紡織品、柔性復合材料及線帶繩纜等領域推進數字化工廠建設。
對于江西紡織服裝行業而言,將立足沿海地區紡織服裝產業向中西部轉移的優勢,抓住主攻產業方向,打造出具有產業集群特色的紡織服裝行業數字化轉型樣板,讓數字化激活江西紡織服裝產業高質量發展。
多年前落戶江西于都的贏家時裝(贛州)有限公司,推出了智能量體,給消費者帶來新體驗。據公司負責人介紹,智能量體設備能在2分鐘內精準測量人體身高、腰圍等34個部位的數據,并生成電子訂單直達智慧工廠,實現“一人一版、一人一款、智能定制、7天收貨”。
同樣抓住數字化轉型機遇的還有江西斯沃德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為全國學生裝行業龍頭企業,近年來,該公司先后引進一系列數智化系統,有效提升了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公司董事長鄒敏表示,去年進行數智化改造后,公司產能顯著提升,實現年生產學生裝600萬套,實現營收4.62億元。
“以往這些工序全部由工人手動操作,效率低不說,還容易出現失誤導致一連串的訂單混亂。”江西南昌華興針織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曾曉東介紹。近年來,華興針織借助互聯網技術改造傳統針紡生產方式,打造5G智能生產線,年產能提升30%以上,年產值增加40%。他表示,數智化轉型后公司年銷售額將突破10億元。
作為江西省九江市傳統老工業基地,德安縣針對紡織服裝行業細分領域,以及不同企業的不同需求,聯合江西省聯通集團打造全省首個專門針對紡織服裝產業的行業研究院,為企業提供一企一策的定制化方案,有效打通紡織服裝行業紡、織、染、整、印、衣等各鏈條的堵點痛點,為當地紡織服裝行業數字化轉型賦能。
位于德安縣的江西德鑫紡織有限公司自7萬錠產能數字化、智能化渦流紡車間建成后,公司從投料、紡紗到成品打包全部實現了自動化、智能化、數字化,實現用工減少80%,流程縮短2/3,全年產能提升15%。“數字技術正深刻改變著傳統制造業和企業的組織模式。”公司副總經理李光文說。
截至2023年底,德安縣紡織服裝企業61家,50%以上已完成數字化、智能化的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