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就在前兩天(2月22日),長征八號遙三運載火箭運抵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將用于執行探月工程四期鵲橋二號中繼星發射任務。目前,火箭在發射場陸續開展各項總裝測試工作。此前,在今年1月和2月初,嫦娥六號任務探測器、鵲橋二號衛星已經先期抵達發射場,也都正在進行發射前各項測試準備工作。
按計劃,今年上半年,我國將先后發射鵲橋二號和嫦娥六號。嫦娥六號,簡單說,就是要發射一個探測器到月球背面去采集月壤,然后帶回地球來研究。那鵲橋二號起什么作用呢?因為月球背面和地球之間不能直接通信,所以要先發射鵲橋二號這顆中繼衛星,就像大屏幕上演示的這樣,它可以為將來去月球背面采樣的嫦娥六號探測器和地面站之間的信號聯絡搭起“鵲橋”。
鵲橋“金色大傘” 柔軟的星載天線金屬網
在鵲橋二號之前,其實五年多前,我們已經有一顆鵲橋中繼衛星為嫦娥四號的月球背面著陸、探測任務提供了通信中繼服務。鵲橋顯著的特征就是擁有這樣一把“金色大傘”,叫作星載大型可展開天線,通過這把“金色大傘”,實現了地球與月球背面的通信。在上海,東華大學的實驗室里就有鵲橋中繼衛星傘狀天線的縮比樣,這把“金色大傘”竟是用金屬編織而成的。
在東華大學紡織學院的實驗室里,記者看到了這把“大傘”,傘骨上鋪了一層薄薄的黃色金屬網。專家介紹,金屬網是星載可展開天線反射電磁波的關鍵部件,在發射進入軌道過程中能夠展開,其能展開反射面的關鍵就在經編編織技術。星載可展開天線上的金屬網原料選用的是金屬鉬絲,為了增加其性能,專家在極細的鉬絲上又做了更多的鍍層處理和加工。
創新編織技術 讓衛星天線金屬網更大更輕
原來金屬也能編織。專家告訴記者,金屬鉬絲非常柔軟,單股鉬絲因為太細而強力不夠,所以通常是用三四根鉬絲合在一起來編織金屬網。不過現在,在衛星大型化的趨勢下,天線反射面越做越大,這有利于天地之間的通信,但面積大了,重量也會更重。怎么能讓天線又大又輕呢?研究團隊創新編織技術,現在可以用單股鉬絲編織成更大更輕的金屬網,最大的差不多有籃球場那么大。
從2017年開始,東華大學產業用紡織柔性結構材料創新團隊 開始攻關金屬鉬絲單絲經編技術,經過5年的努力,創新研發了“微張力”經編技術及裝備,極大減輕了新型天線反射面的重量。
2023年8月發射的陸地探測四號01星,其反射面就是采用極細金屬鉬絲單絲進行編織的,它的環形大天線展開面積接近一個籃球場場地的面積,極大提高了高軌衛星可展開天線反射面面積和通訊能力。
天舟的“翅膀” 編織出的“網球拍”
一個多月前,天舟七號貨運飛船為空間站送去了一批生活物資和實驗器材。你知道嗎?天舟貨運飛船的太陽翼基板竟然也是編織出來的,其玻璃纖維網狀結構看上去就像一個網球拍。
據介紹,天舟貨運飛船采用的是半剛性太陽翼,這種太陽翼的邊框為碳纖維,中間是玻璃纖維網組成的網面,類似一個網球拍,太陽電池片就鉤掛于玻璃纖維網上。這種玻璃纖維網狀結構具備了輕量化的特點,而且對低軌空間環境中的原子氧、等離子體有更強的防護性。玻璃纖維擁有抗氧化、重量輕等優點,但想用玻璃纖維編織成網,難度非常大。玻璃纖維在編織成太陽能帆板的基板后,還會涂上樹脂,以提升其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