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貨現在已經從紅海掉頭,繞道好望角,貨物肯定是延期了,現在我最擔心貨物的安全。”當被問及紅海局勢對其外貿業務的影響,一位紡織人對小編表示。
紅海緊張局勢加劇
近日,多艘船只航行至紅海及附近水域時,遭到也門胡塞武裝襲擊,四家國際航運企業陸續宣布暫停在紅海航行。
不少業內人士表示,當前紅海及附近海域的安全形勢不穩定,停航停運或許成大趨勢。
分析人士認為,胡塞武裝針對國際海運的襲擊將提高貨物運輸安全成本,如果紅海及其周邊海域的緊張局勢加劇,國際海運持續受到干擾,全球供應鏈將難以避免遭受沖擊。
據央視新聞,蘇伊士運河—紅海這一國際航運要道,扼守亞、非、歐三洲交通要道,連通紅海與地中海,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水道之一。而曼德海峽位于紅海南端,連接紅海和亞丁灣,是船只往返于印度洋和大西洋之間的必經之地,戰略地位非常重要。
紅海通道是亞洲通往地中海和歐洲的咽喉。通常亞歐航線,特別是歐地航線,主要走的都是紅海通道,是亞歐海上貿易的主通道。
一位船長說,目前每年超過2萬艘船只通過蘇伊士運河,占世界海運貿易的14%,主要是集裝箱船及油輪,客運船只占該航道通行量的不到1%。另一位船長說,紅海通道承載的貨運量中約30%是集裝箱貿易,10%為原油貿易。
截至12月18日,馬士基約有20艘船舶暫停通過該地區,其中一半船舶在亞丁灣以東等待,其余則在蘇伊士以南的紅海或蘇伊士以北的地中海等待。隨著紅海局勢依舊不穩定,預計越來越多的航運公司的船舶將加入“繞道”隊伍。
據全球第一大海運貨代德迅消息,目前已有多家船公司的部分船舶選擇繞道好望角,其中包括地中海航運、馬士基、中遠海運、東方海外、達飛輪船、ONE、HMM、萬海、陽明航運、尼羅河航運、APL等。
近兩日也有貨代公司收到包括赫伯羅特、長榮海運等船公司的客戶通知,宣布從原有的暫停紅海航行改為繞行好望角。
航行時間將增加7至15天
據中金12月18日發表的報告指出,根據Clarksons,全球約10%的海運交易量通過蘇伊士運河運輸,若遠東-北歐航線從途經蘇伊士運河改為經好望角繞行,運距約增長30%。此外,巴拿馬運河持續擁堵或導致更多船舶經好望角繞行,從而進一步增加平均航運運距。
“船公司要考慮航運成本,船東賺的是扣除開支后的運費。”一位船長向澎湃新聞記者表示,如果繞道南非好望角,要多10天左右的航程,總航程會增加1/3左右。繞行后,直接增加的除了船公司的燃油成本和船上的固定支出成本外,還會有貿易上的潛在成本,比如貨物貿易周期拉長、保險賠付等。
成本方面,趙一飛說,繞道好望角到鹿特丹,船公司的運輸成本大約增長30%。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國際貨代分會會長、中國國際海運網總經理康樹春則告訴記者,如果繞道好望角,航行時間將增加7至15天(船只速度不同),僅油費會增加十幾萬美元到幾十萬美元。此次事件也提醒貨代和貿易公司,地緣政治和國際局勢風云莫測,存在很大不確定性,可以投保多類保險以防范意外。
如何積極應對紅海局勢?
由于四大公司的運力占比超過全球總運力的50%,若長期全部繞航將造成運力供給收縮10%,從而放大市場運力缺口等。根據美國能源信息署的數據,近1/10的海上石油貿易通過紅海航線運輸,運輸受阻可能影響全球能源供應。德國電視一臺17日報道說,歐洲能源供應很大一部分需要經過紅海,很多運往歐洲的棕櫚油和谷物等也同樣需經由此道。紅海航道遇阻后,許多船只別無他法,已選擇繞道好望角。
受紅海動蕩局勢影響,日前SCFI指數創下12個月新高,短期內可用運力將進一步減少,未來幾周即期運價將繼續上漲,且這一勢頭預計將持續至一月底。
運價已有上漲信號。近日從多位貨代公司獲悉,已陸續收到多家船公司更新的即期市場運價報單,明年1月初多條歐洲航線以及地中海航線的運價,與12月底相比已實現翻番。
國際運價和能源價格的上漲,短期內將會攪動歐美剛剛有所舒緩的通脹,抬高消費成本,給美歐央行推動貨幣政策調整帶來相對復雜的市場噪聲。因為一旦通脹出現了暫時性反彈,美歐央行將不得不考慮如何應對通脹反彈所帶來的壓力,降息等政策將會被推遲,而美歐央行決策的任何細微變化,都將傳導到國際金融市場,增加全球風險資產的波動風險。
“紅海危機”影響有多大?
歷史上蘇伊士運河數次中斷,導致運距拉長、推升運價。2021年3月“長賜號”貨輪在蘇伊士運河擱淺,導致這條航運大動脈堵了6天,損失嚴重。那么,這次“紅海危機”的影響會有多大?
如果這一情況可以較快地解決,那對市場的影響是短暫的。如果暫停航行的情況持續下去,很多港口和通道會出現擁堵,并產生繞行成本,市場運力可能出現短暫緊缺情況,市場上的供需平衡也會被打破,甚至有可能出現2021年運價瘋漲的情況。這完全取決于當前這種極端狀況持續的時間長度。
《新蘇黎世報》預計不會出現與疫情期間類似的全球供應鏈中斷。德國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的貿易專家文森特·斯塔默表示:“目前全球集裝箱船網絡中的船舶運力過剩,而且全球范圍內的擁堵情況整體來看要比兩年前好得多。”在可預見的將來,消費者可能不會注意到運輸成本的增加。斯塔默認為,即使運費價格大幅上漲,也不會對客戶造成嚴重影響。然而,西方國家的緊張情緒正在加劇。
紅海局勢對紡織外貿的影響
首先,當前中國的貿易結構已發生明顯變化,東盟、中東、非洲、歐洲等在中國出口中的占比日益提升,且由于全球美元荒等緣由,中國與這些地區貿易通過人民幣進行貿易融資的比重越來越高,同時這些地方的貿易偏好具有較強的價格敏感型。這意味著這一地區貿易伙伴的風險御寒能力相對較弱,運價大幅上漲不僅會增加貿易伙伴的風險,也不可避免會放大人民幣貿易融資的風險敞口。
其次,據外媒報道,航運企業正在忙于向托運人解釋,后者可能面臨貨物延遲到港。馬士基公司首席執行官柯文勝表示,“歐洲更依賴蘇伊士運河”,延遲到港時間可達2至4周。蒙特倫表示,亞洲可能受空集裝箱短缺影響,空集裝箱運至有需要的地區可能將延誤10至20天。中國紡織外貿企業也要做好與客戶的解釋工作,如果因為運力而影響貨物延遲到港時間需要及時告知客戶。
最后,紅海局勢對全球供應鏈也將產生直接影響。相對于在簽約前就鎖定運價的特種船運輸等,集裝箱運價是隨行入市,其運價上漲直接影響的是產業供應鏈的變動,且對時間敏感型與價格敏感型群體都將產生不利影響,這將直接影響產業供應鏈的穩定性,考驗貿易商的庫存管理能力和短期的資源配置能力等。畢竟,對于許多重構重塑的供應鏈,如何消化吸收運價上漲帶來的成本壓力等,最終取決于其在產業鏈上提供的經濟增加值,附加值越高,抗運價上漲能力就越大。
對于紡織企業,紅海沖突的影響有很多變數,需要動態應變,近期海外訂單下達時需要事先查詢路線是否會受紅海沖突影響,不要因為紅海沖突影響了客戶的到貨時間,以免出現延期交貨造成的交付風險。
“紅海局勢對我們外貿的影響主要還是運輸時間延長,貨物到中國的時間肯定是比以前要長了,不過只要安全到達就好。”上述外貿紡織人對小編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