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新聞12月23日消息,近日,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SWIFT)匯編的交易數據顯示,2023年11月,人民幣在國際支付中的份額從10月的3.6%升至4.6%,創人民幣最高紀錄。11月,人民幣在全球支付中的占比超過日元,成為國際支付第四大貨幣。
11月,基于金額統計的全球支付貨幣排名前五的貨幣分別是美元、歐元、英鎊、人民幣、日元。此外,以歐元區以外的國際支付作為統計口徑,11月人民幣位列第五,占比3.15%。
與2023年10月相比,人民幣支付金額總體增加了34.87%,同時所有貨幣支付金額總體增加了5.35%。
法國巴黎資產管理公司的資深亞太策略師駱馳(音)說,今年有一系列有利于人民幣國際使用的積極情況,11月的數據“甚至可能是人民幣在SWIFT系統中占比緩慢上升趨勢的開始”。
經濟學家說,最近的占比上升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中國利率的降低。這使人民幣在貿易融資領域更具競爭力。中國基準一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目前為3.45%,而美國聯邦基金利率的下限為5.25%。
低利率的吸引力也體現在跟蹤人民幣在貿易融資中占比的SWIFT數據中,人民幣占比11月升至5.7%,高于10月的5.1%。這使人民幣居于略高于歐元的第二位。不過,這兩種貨幣仍遠遠落后于美元,美元占全球貿易融資市場的80%以上。
在西方央行保持高利率的情況下,用人民幣進行貿易融資的成本已足以對一些貿易伙伴產生吸引力。這種新現象為中國貨幣在貿易融資中扮演更重要角色打開了大門。
與此同時,西方對俄羅斯等國的制裁也加強了在全球支付中更多地使用人民幣的動力。相關制裁使得其他經濟體對美元被進一步武器化的可能性感到不安。
新加坡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曼蘇爾·莫希-烏丁說:“以人民幣支付的加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前的地緣政治形勢。這和貿易流動的長期趨勢可能正在加速中國貨幣的使用。”
瑞士聯合私立銀行的亞洲高級經濟學家卡洛斯·卡薩諾瓦指出:“除此之外,我們還看到亞洲以及其他依賴中國需求的經濟體使用人民幣結算的增加。”
自2009年啟動跨境人民幣貿易結算至今,人民幣國際化已經走了14個年頭。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胡曉煉此前在第十四屆財新峰會上表示,貨幣的國際化需要確立并堅持國際貨幣作用中性的基本原則。中國秉承的國際關系和國際經濟發展合作理念,為人民幣國際化奠定了價值基礎。
近年來,人民幣國際使用取得積極進展。從跨境人民幣業務看,2023年1—9月,我國銀行代客人民幣跨境收付金額為39萬億元,同比增長23%;從人民幣投融資功能看,2023年9月,人民幣在全球貿易融資中的占比為5.8%,排名升至第二位;從人民幣儲備功能看,目前已有80多個境外央行或貨幣當局將人民幣納入外匯儲備。
中國致力保持經濟金融穩定,經濟發展舉世矚目,中國有巨大的發展和市場潛力,因而人民幣2009年開啟國際化的進程的時候,成為了國際社會,包括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地區都歡迎的貨幣。人民幣國際化以改革開放融入世界為內生動力,以全球化背景下各國經濟合作互利為外部推力,形成了良好的發展勢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