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起東南,智領未來。2000年10月,“數字福建”先行先試,成為數字中國的思想源頭和實踐起點。如今,數字化轉型已是大勢所趨,數字經濟也成為福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近期,上海證券報記者前往福州、廈門、泉州等地調研發現,福建在數字化發展方面亮點多多,機遇不斷,以堅實的步伐走在了全國數字化發展的前列。
一根根猶如發絲的紗線,順著經編機導紗口高速運轉,快速將設計好的蕾絲花邊經編成型。長樂聯達化纖有限公司(下稱“聯達化纖”)總經理周彬稱:“公司已經擺脫了‘人海戰術’的生產模式,為生產設備裝上了‘大腦’。”
周彬所指的“大腦”,名為“數產盒子”,它可將軟件內的復雜圖案快速設計并精準經編成型,實現AI(人工智能)控制設備生產和監測數據,打破了外界對紡織業“千人紗、萬人布”的印象。而這,也是福建企業數字化轉型的縮影。
“‘數字福建’已經建設多年,未來AI將是核心中的核心。”福建人工智能計算中心負責人陳爽介紹,此前AI發展條件不成熟,開發產品的成本高、效率低。如今,AI技術日趨成熟,在其助力下,“數字福建”建設也闊步邁向新征程。
賦能:設計生產“撥云見日”
步入聯達化纖辦公室,一名設計師在軟件平臺“AI輔助設計大師”中輸入了一段文字,等待20秒左右就出現AI設計生成的圖案,為設計師提供了多個創意參考。
“設計曾經是我們最頭痛的環節。”據周彬介紹,聯達化纖使用了“AI輔助設計大師”,設計師在短時間內就可以設計出四五十張圖案供客戶挑選,再根據客戶的反饋細化圖案,即可大幅度縮短設計周期。
此前,聯達化纖的設計師和業務員需要一起對接客戶,再向客戶反復確認需求,設計環節的周期很長。周彬稱,一名設計師此前在一個月內,最多只能畫十幾張設計圖,要是有一半的設計圖能被客戶選中就算是取得了高轉化率。
提升設計效率的“AI輔助設計大師”,由福州市數字產業互聯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下稱“數產公司”)提供。數產公司總工程師邱新強表示:“‘AI輔助設計大師’作為一種設計工具,為企業提供了以AI為核心的全新生產方式。”
從設計走向生產,企業也需要“火眼金睛”。在一塊電子屏幕上,維庫(廈門)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下稱“維庫公司”)基于昇騰AI開發“經編疵點檢測”系統,可以遠程精準檢測經編機斷紗、疵點等異常并發出警報。
維庫公司總經理林瑞濱稱,過去視覺技術采用傳統算法,存在精度不高、無法識別復雜圖像的弊端。“經編疵點檢測”系統的出現,可提升企業生產的精準度,以及對復雜圖像的識別能力。
目前,福州市長樂區的1000多臺經編機,已經部署了“經編疵點檢測”系統,可以適配600多種布型的瑕疵檢測。事實上,在“紡織之都”長樂區,AI在數據采集、訂單管理、生產管理、智能倉儲、瑕疵檢測等領域,催生了一系列“輕量化”數字工具。
“AI將成為紡織企業打造差異化競爭力的關鍵之一。”周彬表示,目前紡織業處于供大于求的狀態,想脫穎而出就需要一些差異化產品。
生態:大模型“百花齊放”
“被AI賦能的工廠,在福建越來越多。”陳爽表示,各行業融入AI的爆發期還未到來,AI產業仍需多項軟硬件技術開源,才能推動實體產業從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攀升。
在前不久舉行的福建省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論壇上,為響應航空業日益提升的安全保障需求,廈門大學空天信息智能研究團隊發布了“南強·慧眼”航空智能運維視覺行業模型1.0版本。
“傳統航空業缺陷檢測與故障判斷,大多依賴經驗豐富的技術人員,導致存在多項弊端。”據廈門大學航空航天學院“智能系統與計算”研究組副教授曾念寅介紹,“南強·慧眼”結合昇騰軟硬件協同開發,可以高效、精準識別飛機表面損傷和航空發動機內部關鍵零部件缺陷。
據悉,“南強·慧眼”面向“云邊端”三體協同的模型部署與平臺開發,有效解決了航空業檢測人工成本高、識別難度大的問題,保障了航空裝備的敏感數據安全、可控,助力行業運維的智能化升級。
除了“南強·慧眼”,福建高校、企業推進AI研究應用的案例正不斷增加。例如,康親控股有限公司(下稱“康親控股”)發布了“保生·妙算”中醫大語言模型;美圖公司發布了“奇想智能”AI視覺大模型;福建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推出了接入昇騰AI的“植慧平臺”。
目前,針對熱門大模型訓練場景,福建人工智能計算中心應用了華鯤振宇的“天智”系列高密AI訓練服務器。華鯤振宇福建分公司總經理周鋒稱:“無論是自然語言處理,還是計算機視覺任務,其產品都能快速完成較復雜的訓練,大幅度縮短各類模型的開發周期。”
大模型產業正進入百模千態的蓬勃發展期。“在AI基礎理論研究與核心技術攻關方面,我們重點打造了一批AI創新平臺。”福州市大數據發展管理委員會副主任曾偉東表示,福州市正通過推進龍頭企業與重點高校、科研院所聯合創新,加強高校與企業人才的供需對接,推動產學研融合發展。
2023年9月,《福建省促進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十條措施》發布,要求實施“智賦百景”行動,支持政務、制造、金融、醫療、教育、商貿、建筑、農業等領域的典型應用場景復制推廣,鼓勵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先行先試。
強基:算力底座不斷夯實
眾多大模型產品的陸續問世,離不開龐大的算力支撐。中國工程院院士陳鯨介紹,大數據、算法、算力是AI的三大核心要素。其中,算力是AI的動力和引擎。
在福建人工智能計算中心,AI訓練機房內的服務器高速運轉,默默地為各類大模型提供算力支持。作為東南地區首個大規模人工智能算力集群,智算中心總規劃算力400P(1P相當于每秒1000萬億次計算速度)。
2023年4月,福建人工智能計算中心一期算力規劃105P上線即滿載,是福建算力使用率最高的人工智能平臺。陳爽稱:“人工智能行業要想真正發展起來,必須讓產業鏈上的企業‘能夠賺到錢’。”
陳爽告訴記者,企業自建算力中心的成本太高,依托政府提供的普惠算力服務,可大幅度降低算力使用成本,這是建設福建人工智能計算中心的意義之一。
目前,福建人工智能計算中心已聯合170余家企業,孵化了70余個AI創新解決方案。同時,該中心與廈門大學、福州大學等40多家高校及企業單位完成算力簽約,并與超過170家企業及科研院所達成合作意向。
據陳爽介紹,在今年科技部啟動的“公共算力平臺”建設申報工作中,智算中心作為福建省唯一獲批建設的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開放創新平臺(籌),已納入全國人工智能算力戰略體系。
為推進“數字福建”建設,福建正全力保障算力供應。《福建省促進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十條措施》提出,提升算力基礎支撐產業生態建設,通過普惠算力降低人工智能企業研發成本,打造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東南創新高地。
目前,福建人工智能計算中心的主要設備實現了國產化,能更好地保障數據安全,讓企業放心使用算力資源。從長遠來看,該中心將成為福建AI產業發展的“中心錨點”。
陳爽稱:“通過強化智能算力供給、提高關鍵技術與核心產品創新能力、推進數字融合應用創新等措施,福建正全面提升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能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