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的北方正值寒冬,保暖內衣、針織打底褲、混紡毛衫等各類保暖產品正在熱銷。如果消費者翻看這些產品的成分標簽,時常就能看見標注著“再生纖維素纖維”的字樣。
隨著消費市場朝著多元化、細分化、風格化方向發展,再生纖維素纖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在冬季應季的各類服裝服飾產品中,該纖維與棉、羊毛、聚酯滌綸等多類纖維的混紡面料被廣泛應用。
再生纖維素纖維有哪些特點,在下游的應用呈現出哪些趨勢?龍頭企業有哪些發展動態?如何更好地推進綠色材料在下游應用?“新材料、新工藝、新融合——白鷺·可持續時尚纖維發布會暨品牌對接交流活動”日前在河南新鄉舉行,與會代表就以上話題進行了探討。
材料“源于自然”備受青睞
再生纖維素纖維的原材料來源于木材、棉短絨、竹子等含有的天然纖維素,經多道生產工序紡絲制成,包括短纖、長絲、莫代爾纖維、萊賽爾纖維等。再生纖維素纖維是性能最接近棉纖維的化纖產品,且懸垂性、透氣性和染色性均優于棉纖維,親膚性良好。
因“源于自然、歸于自然”的綠色屬性,近年來再生纖維素纖維受到紡織產業鏈的廣泛關注,成為重要的紡織原料。
我國是全球最大的再生纖維素纖維生產國。來自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的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再生纖維素纖維的產量為399.4萬噸,其中短纖產量為368萬噸,長絲產量為17.3萬噸,萊賽爾纖維產量為14.1萬噸。
短纖是紡紗的一種重要原料。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多年來,棉紡織企業大量使用短纖紡紗,產品包括純滌綸紗、滌粘混紡紗等多類。近幾年,常規短纖的用量占比出現下降,萊賽爾、莫代爾和其他纖維的用量占比有所上升。而且,隨著周邊各國紡織行業的興起,我國再生纖維素短纖及紗線的出口成為亮點。
長絲則具有像真絲一樣的特點,但是遠比真絲更具性價比。其織物手感柔軟、色澤亮麗,具有吸濕透氣、懸垂性好、穿著舒適、抗靜電等優點,可用于服裝面料、里料、金絲絨、裝飾布、電腦繡花線等領域。我國再生纖維素長絲除了供應國內市場,還大量出口到歐洲、南亞、東南亞、中東等海外市場。
中國海關數據顯示,2022年全年和今年1-9月,我國再生纖維素短纖的出口量分別為260586噸、210304噸,長絲的出口量分別為91711噸、77196噸。
新鄉化纖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國再生纖維素纖維行業龍頭企業之一,目前已經形成了年產12萬噸長絲和22萬噸氨綸的規模。其長絲的產能規模、裝備水平、產品質量均處于行業領先地位,“白鷺”牌產品在紡織產業鏈下游企業中廣泛應用,并在國內外市場上贏得了良好的聲譽。
公開的財報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新鄉化纖實現營業收入55.02億元,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2375.29萬元。
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副會長呂佳濱表示:“近年來,再生纖維素纖維長絲行業不斷洗牌,行業集中度提高,產能主要集中在新鄉化纖等幾家企業。”
“纖維的每一次進步和創新,都牽動著整個紡織服裝行業的‘神經’。從1960年創建之初起,新鄉化纖就承擔著‘盡快解決人民穿衣問題’的重任。我們堅持在纖維制造領域深耕細作,以對品質的不斷追求和對創新的執著態度,不斷探索和突破,為紡織行業帶來了許多變革。”新鄉化纖總經理季玉棟這樣表示。
“以草代木”突破原料瓶頸
再生纖維素纖維的原料來源,主要是再生林木等。我國再生纖維素纖維所用的溶解漿,一直高度依賴進口,影響了行業的安全和發展。尋找不占用耕地的非木質原料,是突破再生纖維素纖維原料瓶頸的重要抓手。
中國海關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進口人纖木漿335萬噸,主要進口自印度尼西亞(130.61萬噸)、巴西(41.45萬噸)、老撾(31.37萬噸)等國家。
呂佳濱表示,隨著全球保護生態環境的共識不斷增強,探索用新的“非木源纖維素原料”代替“溶解木漿”,已經成為再生纖維素纖維領域非常受關注的可持續議題之一,也是突破我國再生纖維素纖維原料進口依存度高這一行業瓶頸的重要路徑。
多年來,新鄉化纖秉承創新精神,致力于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堅持對非木原料生物基纖維進行探索研究,進行了竹子、竹柳、秸稈等多項制漿研究。2022年,公司將目光聚焦到菌草技術發明人林占熺研究的菌草上,對菌草綠色紡織技術及綜合利用開展首創研究。
據介紹,菌草的生長速度快、生長周期短,還有改良土壤、防風固沙、減碳固碳的作用。菌草的纖維素含量高,是理想的非木源纖維素纖維原料來源。菌草技術的發明,減少了木材砍伐量,解決了“菌林矛盾”這一難題。
新鄉化纖率先將菌草用于生物質纖維制造,掌握了由菌草制備漿粕,并進行紡絲的相關技術。
季玉棟表示:“我們已經掌握了‘從一棵草到一根絲’的全套工藝技術,為推動中國乃至全球溶解漿產業格局變化找到了可能。”
新鄉化纖研發生產的菌草纖維,萃取了天然菌草精華,具有天然抗菌性和抗病毒性,不添加任何化學抗菌劑,綠色環保、安全健康。而且,用菌草纖維制成的衣物,可自然降解,分解后對環境無污染。
新鄉華鷺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趙清利介紹,作為新鄉化纖首創開發的“以草代木”的纖維素纖維,菌草纖維具有優異的天然抗菌和抗病毒性能,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白色念珠菌的抑菌率均大于99%。
“新鄉化纖積極貫徹落實綠色發展理念,推出的菌草纖維不僅拓寬了纖維素原料來源,增強了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還推動了菌草高值化利用,助力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呂佳濱說。
另據介紹,新鄉化纖近幾年還開發出了離子液體法再生纖維素纖維(首賽爾)、DT溶劑法再生纖維素纖維(ByluRecel)等產品,為推動我國再生纖維素纖維行業高質量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上下游協同”邁向綠色化
打造綠色、可持續的產業鏈,已經成為紡織行業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方向。作為原料可再生、產品可降解的產品,再生纖維素纖維如何在下游更好地應用?
“隨著消費從需要到想要,再到必要,理性邏輯指引‘隨興’消費。消費者購買的不只是功能性價值,更是產品力帶來的驚喜感、價值感和滿足感。”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市場推廣部副主任王永生表示,纖維企業要洞察消費者新生活理念和更加細分的場景需求,通過技術創新,找到可感知的差異化價值,成為“成熟品類的革新者”和“新品類的定義者”。
“設計師要從兒童、成年、中老年三大消費領域出發,針對不同需求群體進行設計,從功能需求出發,結合材料和結構設計,用科技為設計賦能。”北京服裝學院運動時尚創新研究院院長邵新艷說。
新鄉化纖在產品開發和技術創新上一直走在行業前列,并持續圍繞“新融合”發力,想方設法為下游及終端品牌做好服務。為了更好地滿足、引領下游市場消費需求,近年來,新鄉化纖研發出了智能調溫纖維、超強高效抗菌纖維、防螨抗菌纖維、幻彩絲等10多個品種的功能化、差別化纖維。
新鄉化纖研發生產的首賽爾纖維制作全過程綠色環保,無“三廢”排放,可循環再利用,且纖維強力高,織物尺寸穩定性好,纖維不產生原纖化,適宜制作高端面料。Bailu-ECO纖維可實現紡織品的閉環生產,降低碳排放量,可生物降解。公司也連續兩年獲得了Canopy“完整深綠色襯衫”最高等級。
以菌草纖維的應用為例,在紡紗環節,相關單位展開合作,運用菌草纖維進行紡紗。中原工學院協同創新中心團隊負責人馮清國介紹,菌草纖維的性能介于棉與萊賽爾纖維之間,不論是梳棉成網、成條,還是精梳棉網,都能夠正常紡紗。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菌草纖維可以采用賽絡緊密紡生產,進一步提高成紗質量。
據介紹,與緊密紡相比,用賽絡緊密紡對菌草纖維進行紡紗,條干CV值可降低20.8%,千米細節(-50%)降低91.5%,千米粗節(+50%)降低30.49%,千米棉結(+200%)降低7.56%;3毫米以上有害毛羽指數減少62.07%;斷裂強度提高24.74%,而且強力均勻度也明顯改善,斷裂伸長率提高22.73%。
在織物方面,新鄉華鷺組織開發生產了7種菌草系列針織面料,分別為絲光綢、網眼提花、水晶麻、強捻雙面棉毛布、雙面水晶麻、雙面哥弟紋、雙面加捻斜紋。
“這些面料均具有菌草纖維抗病毒、抗菌抑菌功能,還具有再生纖維素纖維的吸濕性、懸垂性及真絲般光澤,可應用于內衣、T恤、外衣等產品中。”趙清利說。
此外,新鄉化纖還利用廢舊紡織品回收再利用技術,將廢舊紡織品循環利用再造纖維,有效減少了原生材料投入,為構建新的資源循環價值鏈提供技術支撐。
總體來看,隨著終端服裝、家紡品牌對“可持續原材料”采購需求的進一步增加,產業鏈上下游需要進一步加強合作,纖維企業要與下游更好地融合創新,共同打造綠色可持續紡織產業鏈,也讓再生纖維素纖維更快地“飛進尋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