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以來,隨著新年度棉花陸續上市,棉花價格再度出現波動,與此前的價格暴漲形成對比,國慶假期后棉花價格出現下跌。以棉花期貨為例,10月當月跌幅達10.87%。相較于往年10月份走勢,記者發現,2020年10月漲幅13.36%,2021年10月漲幅6.71%,2022年10月跌幅6.97%,今年棉花期貨月度跌幅最大。截至11月1日,棉花主力2401合約暫時報收于15665元/噸,跌幅0.82%。
與此同時,國內由于金九銀十的消費旺季基本結束,下游企業采購意愿降低,而且商業庫存水平提高,紗廠訂單稀少,需求難有改善,走貨緩慢,這進一步導致棉花行情高位下跌。業內人士表示,截至9月底的棉花商業庫存量為131萬噸,儲備棉目前仍未公布何時停止輪出。因此,整體來看當前棉花供應相對充裕。
受棉價大幅下跌影響,以及部分沿海地區輕紡市場/棉紗經營商開啟降價拋貨模式及紡企累庫率不斷上升、現金流持續趨緊等等利空施壓,近幾日少數規模以上棉紡廠也被迫較大幅度下調出廠價,試圖抓緊出貨回籠資金。
江蘇、山東、湖北等地部分紡企棉紗出廠報價有800-1000元/噸的下調(40S以上高支普梳/精梳紗降幅稍大),其中C32S高配包漂紗報價已跌至24000-24500元/噸,C32S中低配棉紗出廠價23500-24000元/噸,與當前內地庫“雙28”(或單29單30)新疆機采棉公重報價價差降至6500-7000元/噸。徐州某紗廠表示,雖然從即期花紗價格來看,棉紡企業產銷基本處于持平狀態或有限虧損,但考慮到企業大多有20-30天(大中型紗廠30-60天)原料庫存,不僅原料補庫期集中在鄭棉主力合約17000-17500元/噸的高位區間,而且棉紗出廠價下調超過1000元/噸,因此虧損面并沒有隨棉花期現價格大幅下挫而明顯好轉,再加上棉紗貿易商持續降價拋貨、“堰塞湖”有崩塌風險及整個棉紡織服裝行業即將步入淡季等影響,部分中小紡企又陷入新的困境。
如山東泰安某10多萬錠紡企,為維持開機率,本周下調棉紗出廠價500-1000元/噸(50S及以上高支紗廠因出貨較差,庫存持續升高,降價幅度偏大),期望實現“以價換量”。業內分析,隨著大中型紡企加入降價跑貨、去庫行列,再加上棉紗貿易商對有限訂單的“截胡”,小紗廠的生存空間被壓縮的越來越小,11、12月份繼續下調開機率甚至階段性停產的概率明顯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