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長絲織造企業技術創新的意識越來越強,整體創新能力不斷突破,創新體系逐步完善。” 中國長絲織造協會會長王加毅在近日舉行的2023年中國長絲織造行業技術創新研討會上說。因此,今年以來,在紡織行業整體承壓的形勢下,長絲織造行業取得了一份穩定增長的“成績單”。
據國家統計局統計,今年1-7月,我國長絲織造行業(規模以上)營業收入同比增長2.8%。中國海關數據顯示,我國化纖長絲織物同期累計出口數量為132.8 億米,同比增長 3.3%。
加快推進數字化
“現在我們公司的產品質量等級加權達標率由93%左右提升至95%左右,質量成本率由6%下降至2%,這條路真是走對了。” 吳江福華織造有限公司質量保證處副總經理李長春所說的這條路,便是堅持以科技創新賦能數字化轉型的升級之路。
李長春介紹,為實現數智賦能,福華通過數字化卓越質量管理模式,按照制定的“高標準、高集控、高穿透、高可視、高追溯”五高標準來推進質量管理數字化,成效顯著。目前,公司已自主研發了白坯布和成品自動檢驗系統、織機監控系統等一系列創新成果,并在公司內部實現了ERP系統的全覆蓋。
以福華織造自主研發的白坯布、成品自動檢驗系統為例,通過該系統,公司可自動獲取檢驗坯布對應的擋車工、生產機臺、經軸等相關信息,把這些信息自動保存在ERP管理系統中。目前,福華織造在該系統的基礎上更進一步,正在進行自動驗布系統的測試工作。據介紹,該系統擁有視覺識別功能,可自動分辨坯布上的疵點信息,并把信息上傳到ERP管理系統中,從而大大節約人工成本,提高檢驗效率和檢驗質量。
這樣的情況并不少見。作為一家專注于細旦高密、彈力、雙層等高端紡織品研發、生產與銷售的科技型企業,吳江市蘭天織造有限公司近年來結合行業特點,利用數字化、智能化技術聚焦生產環節的業務痛點,開展四大車間的智能化建設,并配套進行了混合云平臺、數據采集與監視控制、數字工廠集控等系統建設,實現企業高效、快速、透明的柔性化定制生產。
“在智能化建設過程中,以往企業對標學習的對象大多是同行,跨行業的交流學習很少,我們通過對家電行業的物聯網應用、電子行業的AGV運輸和視覺識別、物流行業的自動分揀等應用場景的學習,結合紡織行業特點進行了一系列方案移植,大大提高了智能化建設的效率。” 蘭天織造信息部部長劉光宇表示,依托企業技術中心的研發能力,目前企業已經掌握經向及緯向的表里換層、最佳防絨點、可織性控制等核心生產工藝技術,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成果。
據中國長絲織造協會調研,上半年,64%的受訪企業擴大了研發投入,52%的受訪企業進行了設備技術升級,31%的受訪企業進行了廠房數字化改造。
提升產業含“綠”量
在提升數字化水平的同時,不少長絲織造企業還圍繞環保苦練“內功”,提升產品的綠色含量。如今,越來越多綠色環保的中國紡織產品暢銷海外。
生物酶制劑作為一種節能減排、對環境友好的助劑,正在紡織印染加工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目前,生物酶在紡織領域中的纖維改性、真絲脫膠、原麻脫膠、染整工藝退漿、精練整理和凈洗加工,以及紡織印染的廢水處理等方面都有所應用。
把生物酶用在紡織業到底有哪些好處?蘇州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王國和舉了個例子。
傳統堿退漿、精練工藝大量使用強堿和表面活性劑等化學品,處理后還需使用大量水進行布面清洗,存在耗水量大、能耗高、耗時長,以及排放廢水堿性大、色度深等缺點。而棉織物酶法染整前處理技術避免了燒堿和表面活性劑等化學品的大量使用,利用淀粉酶、果膠酶等分解去除淀粉漿料、果膠質等纖維上人為施加和纖維固有的非纖維素雜質,可提高織物潤濕性,確保后續印染加工順利進行,節能減排、環保降污作用顯著。
據了解,近年來,一批高校、紡織印染企業在國產化紡織酶制劑創制、紡織應用工藝開發方面開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批創新成果。如江南大學研發細菌產堿性果膠裂解酶、過氧化氫酶、高活力角質酶、PVA降解酶等新型染整前處理用酶,表達量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推動了國產紡織酶的市場應用。在纖維素纖維制品生物拋光方面,康地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通過高效表達生產技術,將中性纖維素酶的市場價格從每公斤200元降至每公斤15元,打破了國外壟斷。
隨著綠色技術的發展,企業通過綠色發展,有效降低了成本,切實提高了企業的經濟效益。
江蘇佩捷紡織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近期喜事臨門——企業通過了能源管理體系和職業健康體系雙體系認證。“佩捷紡織自成立以來,不斷完善能源管理制度,大力開展節能降耗工作,提高能源利用率,降本增效,促進企業向綠色低碳化轉型升級。”該公司電儀部主管梁志宇表示,為打造紡織行業的智慧工廠,佩捷紡織一期廠房屋頂按照“自發自用、余電上網”的模式建設分布式光伏項目,一期建成后,年均發電量達2145萬度,相當于每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約1.68萬噸,節能增效成果顯著。
對此,王加毅表示:“近年來,我國長絲織造行業積極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綠色生產水平穩步提升,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對實現循環經濟和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改造升級強筋骨
作為本次會議的東道主,浙江省嘉興市秀洲區王江涇鎮的紡織企業把研討會當成一次難得的學習機會。“我聽了好幾場報告,數字化和綠色是紡織業今后的發展方向。我們公司是做時尚面料的,會上所講的植物蛋白生物酶,可以在我們的產品中想辦法運用。”嘉興市宏亮紡織有限公司董事長裘建良說。
其實,對于王江涇鎮的眾多紡織企業來說,數字化轉型、綠色升級都不是陌生的詞匯。近年來,王江涇鎮紡織企業在數字化、綠色低碳的賽道上加速奔跑,“織造名鎮”正一步步走向“織造強鎮”。
這幾年,嘉興市鳴業紡織有限公司、嘉興市榮祥噴織有限公司、嘉興市金鷺噴織有限公司等一批企業引進各類紡織進口設備1000多套,改造提升噴水織機約7000臺,裝備水平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大幅提升。浙江昌新生物纖維股份有限公司的差別化纖維產品開發在業內取得較大知名度。這批實力雄厚、技術創新能力強的龍頭企業,有效帶動了上下游中小企業和配套企業提質升級。
產學研合作也在加深。王江涇鎮紡織企業積極與東華大學、浙江理工大學、大連工業大學等紡織領域的高校對接,共同解決生產過程中遇到的技術難題,推進產業升級、工藝改進、新產品研發。
2022年,王江涇鎮實現紡織產業規上工業產值115.8億元,占全鎮規上工業總產值的58.84%。其中,織造行業產值超86億元,印染及后整理行業產值超18.3億元,化纖行業產值超11.5億元。“傳統產業不等于落后產業,不能簡單退出,而是要轉型升級。紡織企業要更新設備,積極引進自動化程度比較高的新型設備,要大膽創新,加大研發投入,豐富產品品類。建議政府能夠在稅收、培育創新性人才和創新性項目等方面出臺一些優惠政策,扶持企業發展。”王加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