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輕紡城,每年全球約1/4的面料交易都在這里進行,2024年這里的總成交額首次突破4000億元大關,其中外貿實現了較大幅度的增長。在大家的印象中,紡織品往往都是用在服裝上,而在現代紡織技術創新中心,紡織品不僅可以應用在服裝上,還能“上天入地進人體”。
2024年11月,神舟十八號返回艙成功著陸,紅白條紋的神舟大傘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個巨型降落傘在地面鋪展開來大約可覆蓋三個標準籃球場,而傘上的傘繩就是浙江省現代紡織技術創新中心與企業共同研發的。
這是一臺拉伸機,相當于兩臺兩噸重的卡車互相拉扯,而在這樣的作用力下,這根傘繩究竟能否被拉斷,我們一起來測試一下。
浙江省現代紡織技術創新中心研究人員胡能介紹稱:“別看這根纖維很細,但它其實包含了1萬根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原絲,它通過包芯編織而成,在這臺高強度的拉伸儀器下,它仍保持紋絲不動。”
近年來,從聚酯、紡絲到織造、印染,再到服裝服飾、產業用紡織品等,紡織全產業鏈的技術革新不斷助推紹興紡織各類新產品全鏈噴涌。
浙江省現代紡織技術創新中心副主任戚棟明稱:“像這一塊用超高分子聚乙烯做的面料,它相當于是古代的金絲軟甲,用美工刀這樣刮是刮不破的。這個是深海系泊用的特種纜繩,它強度要比金屬強,它能夠牽引,臺風的時候能夠拉得住17級以上的颶風,二三十年的使用壽命。這是一種新一代的人造血管,可以穿刺、打針,特別是對于腎透析以后經常要打針的人是比較好的。”
戚棟明介紹的這些產品都是創新中心與企業合作開發的,隨著源頭纖維端、中間印染環節、未來紡織領域建立起了研發團隊,創新中心已經與企業形成了一套良性的合作模式。企業出題、中心領題、車間驗題,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的生態系統加速紡織產品持續釋放創新動能。
戚棟明介紹稱:“我們這邊有100多個專職科研人員、200多個高年級碩博研究生,他們作為一個團體來答題,再到車間去驗證、驗題,就是這個技術行不行,行,基本上就交付形成一個螺旋。”
2024年前11個月,紹興規上紡織企業平均研發投入強度達4.0%,出口紡織紗線、織物及其制品1402億元,較2023年同期增長8.4%。
紡織品高質量出海,除了要有好產品,好的服務生態也是必不可少。這是一家從事服裝面料出口的企業,現在企業的退稅業務,只需動動手指就能在線上全部辦理。
紹興市卡恩貿易有限公司總經理胡真珍稱:“2024年,我們總的出口額超5000萬元,享受了出口退稅大概600萬元,操作非常方便,大概三個工作日就可以到賬。”
此外,紹興紡織還通過跨境電商營銷模式、數字化改造技術創新等多種方式提能升級,當地海關針對紡織產業的新變化,助力企業充分享受自貿協定紅利,更好“走出去”。
紹興海關綜合業務一科副科長李曉斌稱:“幫助我們轄區的企業打通傳統優勢產業加新業態的供應鏈模式,幫助他們進一步降低經營成本,開拓海外市場。還通過優化減免稅設備進口的流程,通過更加先進的技術提高產能,為紹興紡織企業出口注入更多的新質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