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進一步延長352項中國進口商品的關稅豁免期
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當地時間9月6日宣布,進一步延長對352項已恢復豁免關稅的中國進口商品和77種與新冠防疫相關的中國進口商品的301條款關稅豁免期,期限由今年9月30日延至12月31日。
這352項中國輸美商品和紡織業相關的商品包括:絲綢面料、機織染色面料、聚丙烯纖維、無紡布等。
這意味著中美貿易戰再一次升級。
中美貿易戰升級對兩國紡織業有何影響?
對于美方
雖然多數美國企業對于中國的貿易戰不一定支持,但有一個美國產業為他歡呼,那就是紡織業。
1999年,美國從中國進口了價值85億美元的紡織品和服裝,僅向中國出口了約1.76億美元。美國勞工統計局的數據顯示,自美國開放與中國的貿易近二十年后,美國紡織業急劇萎縮,從1999年的113萬人減少到今天的不到35萬人。
另一方面,美國并未放棄自身紡織業發展。在2016年4月,白宮成立第八個NNMI項目:革命性纖維與紡織品創新制造中心,旨在NNMI項目框架指導下,展開將傳統紡織品升級為全新的集成化和網絡化的新一代紡織品。顯而易見,雖然美國紡織業對于中國依賴度很高,但多數從業者已經開始有了危機意識。
對于中方
而對于中方來說,紡織服裝是中國出口的重要品類之一。美國決定自2018年8月23日起對160億美元中國輸美產品加征25%的關稅。從美方的加稅清單上來看,第一輪影響較大的是交通運輸、通信電子以及機械等制造行業。到了第二輪征稅,征稅規模從500億美元新增2000億美元,征稅范圍顯著擴大。征稅范圍覆蓋絕大部分HS兩位數子行業,其中化工品、紡織品以及金屬制品占HS八位數最多,占比分別為23.7%、15.4%和12.1%。紡織服裝、鞋帽等盡管也進入征稅范圍,但占比都沒有超過10%。顯然,從中國進口的紡織服裝短期內依舊具有不可替代性。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曾是全球從事紡織業成本最低的國家。但隨著中國經濟飛速的發展,勞動力成本也較之于過去10年增長了近3倍。這導致了各國紡織業者在中國的生產成本不斷增加。在這種情形下,產業轉移,飛向東南亞等國家也是近年來的一個趨勢。
世界工廠地位未動搖
近年來中國在美國進口中的份額持續、顯著下降。2017年,中國占到美國全部進口的21.6%,2022年下降至16.5%,2023年1月-5月,該占比進一步降至13%。同一時期,墨西哥、加拿大、東盟在美國的進口占比中持續上升。2017年至2022年期間,東盟在美國進口中的份額上升了3.1個百分點,與中國同期下降5.1個百分點形成了鮮明反差。按照美國官方數據口徑,今年上半年,中國在美國進口中所占的份額已經被墨西哥、加拿大超過,成為美國第三大進口來源國。
美國作為我國第三大貿易伙伴,前8個月雙邊貿易總值下降8.7%,其中,出口下降11.7%,進口增長1.6%,貿易順差收窄17.4%。
2023年初以來,中國大陸的出口仍然維持相對強勢。2023年1至6月,中國大陸出口的累計同比增速為-3.2%,雖然低于墨西哥的出口增速(3.9%),但是明顯好于其他周邊的經濟體如越南(-12.1%)、韓國(-12.4%)和臺灣省(-18%)等,這些經濟體的出口都呈現出兩位數的負增長。因此,中國占全球市場的份額在2023年仍有可能保持穩定甚至偏強。
一方面,美國進口多元化策略似乎取得了成功,另一方面,中國仍然扮演著世界工廠的角色。
中國向世界出口了什么,從而穩固了中國的世界工廠地位呢?中間品是其中重要一塊。聯合國商品貿易數據庫顯示,2021年我國在全球中間品出口中的份額為12.9%,較2017年的10.5%有明顯上升。
中間品貿易的增加與產業遷出有關,以紡織服裝行業為例進行觀察:可以按生產過程將相關產品分解為上中下游三類,比如綿麻纖維、面料、半成品和成品。比如,中國對越南的下游產品出口增速下降,同時中游產品出口大幅上升,在這種情況下,下游的加工產業很有可能已經從中國轉移到了越南。
理性預期
雷蒙多回到美國后接受了外媒采訪,對于芯片問題她表示:美國將繼續向中國出售芯片,但“不會向中國出售我們最頂尖的芯片”。
目前,美對華輸美產品加征的關稅主要由美消費者承擔。降低對華加征的高額關稅,不僅有助于推動中美經貿關系正常化,更有助于降低美國內物價水平,削減美國民眾的生活成本。由此,中美“政策緊縮互動”或“政策惡化循環”有望得以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