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1日,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在江蘇省蘇州市組織召開了由浙江藍天海紡織服飾科技有限公司、國家先進功能纖維創新中心(江蘇新視界先進功能纖維創新中心有限公司)、東華大學和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共同承擔的“無熔滴防靜電防護面料及工裝系列產品開發”項目鑒定會,鑒定委員會認為項目集成創新技術達到同類產品國際先進水平。項目研究成果簡要介紹如下:
一、項目研究背景
隨著國家對安全生產越來越重視并持續出臺相關安全措施與配備要求,對個體安全防護服裝的開發越來越迫切。現有職業工裝用面料難以實現安全防護與舒適性的統一,往往追求安全防護性能而穿著舒適性較差,且生產成本較高,難以進行推廣應用,亟待建立新的開發模式,實現在不同應用環境下的產業工人在工作中更安全與更舒適。
二、項目主要創新點
項目通過分子結構設計,制備親水聚酰胺酯基體材料,結合共聚、原位聚合、共混改性和復合紡絲等方法,構建高配伍性親水柔軟聚酰胺酯功能化制備體系;開發寬齒距錫林、嵌段型聚酪復配抗靜電油劑和賽絡紡技術,解決功能纖維混紡技術難題,實現炭化無熔滴,提高了熱濕舒適性;開發一浴法染色工藝和新型活化染料,實現低能耗、低污染、高品質面料綠色染整;開發出系列復合多功能工裝面料,產品已經在應急救援、海螺水泥、中國中化、中國聯通、中國水務等單位應用,取得了良好的經濟與社會效益。項目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已獲授權發明專利13件,制定行業、團體及企業標準3項。
三、項目產業化及應用情況
經過多年的研發和試生產,先后突破了原材料、加工和制造等關鍵技術問題,開發了防靜電無熔滴防護面料制備體系。防靜電無熔滴防護面料既有良好的炭化無熔滴防靜電性能可以預防靜電瞬間放電產生的點火源點燃石油、化工、燃氣、粉塵等工作環境產生的燃燒與爆炸,又可以解決面料發生接觸火焰后會熔融滴落黏在皮膚上的二次傷害問題,并且可以增加防紫外線、速干性、高透氣等舒適性能,廣泛適用于石油、化工、燃氣、粉塵、電力、汽車制造、機械制造等易燃易爆與熱輻射等工作場所的工作服。功能防護面料及工作服產品在國外內市場具有獨特競爭力,用戶普遍滿意,已在應急救援、海螺水泥、中國中化、中國聯通、中國水務等規模化應用。
四、項目完成單位簡介
浙江藍天海紡織服飾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1995年,是湖州市三星級綠色工廠及市知識產權示范企業。下設湖州藍翔特種面料有限公司、中國產業用防靜電紡織品研發中心,2016年5月在浙江省股交中心創新板掛牌。二十五年專業從事產業用功能性防護服面料的研發、生產、銷售及服務,產品質量及服務在業內獲得較高美譽度。目前,“藍翔”防靜電及舒適型多功能防護產品年銷售量2000萬米以上,銷售覆蓋國內二十六個省市自治區,并間接出口至歐美、日本、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主要用以制作石油、化工、粉塵、制藥、煤炭、航空、航天、電子、電力、高鐵、汽車、環衛、水泥、鋼鐵等行業的舒適型多功能防護服。藍天海先后參與起草了《GB 38453-2019防護服裝隔熱服》、《GB/T23464-2009防護服裝、防靜電毛針織服》、《GB/T29510-2013個體防護裝備配備基本要求》、《FZ/T54042-2011導電滌綸牽伸絲》、《FZ/T14045-2019阻燃棉錦混紡染色布》、《FZ/T14044-2019阻燃棉與滌混紡染色布》、《FZ/T54124-2020導電滌綸牽伸絲/滌綸牽伸絲混纖絲》《T/ZZB1241-2019防護面料防靜電阻燃面料》、《T/ZZB 2621—2022防護面料炭化無熔滴防靜電面料》、《T/CTES 1050-2022 T/CSTE 0145-2022防護面料質量分級及“領跑者”評價要求防靜電織物》等國家、行業及團體標準。同時參與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起草《易燃易爆粉塵個體防護裝備配備宣傳冊》和《勞動防護整體解決方案》以及《中國飯店制服藍皮書》。藍天海將不遺余力,把維護產業工人生命安全作為企業使命,踐行“把安全、健康、舒適、智能獻給勤勞智慧的產業工人”。
國家先進功能纖維創新中心(江蘇新視界先進功能纖維創新中心有限公司)是于2019年6月25日正式獲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發文批復,由盛虹集團與東華大學共同牽頭,以“公司+聯盟”模式組建的全國第13家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股東單位匯聚了聚酯纖維產業鏈、聚酰胺纖維產業鏈、高性能纖維產業鏈的眾多領軍企業及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等15家;聯盟單位囊括了百余家行業龍頭骨干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市場地位突出,行業背景深厚。國家先進功能纖維創新中心依托江蘇新視界先進功能纖維創新中心有限公司進行實體化運營,圍繞高端用纖維材料及紡織品、功能纖維新材料、前沿纖維新材料等領域,構建功能纖維高效成形中試與產業化平臺、前沿纖維培育與孵化平臺、纖維工程設計與應用集成平臺等,重點攻克碳纖維、對位芳綸、聚酰亞胺等及其復合材料設計、加工、制造一體化技術、纖維材料高效柔性化制備技術,研發前沿纖維新材料等纖維行業共性關鍵技術,提升我國紡織纖維產業核心競爭力。
東華大學是教育部直屬、國家“211工程”、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學校堅持產學研用相結合的辦學特色,承接國家重大科研任務,支撐國家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興產業發展等戰略需求。新世紀以來,獲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31項。大批科研成果廣泛應用于航天航空、重大建筑工程、環境保護等領域。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首批試點高校、全國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設牽頭單位、上海市“高水平地方應用型高校”試點建設單位。學校在圍繞化學工程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紡織科學與工程等一級學科方向,針對國家和上海經濟發展需求,聚焦新能源、節能環保、大健康等領域開展科學研究,形成了高性能復合材料先進加工技術、高分子功能材料的制備與應用、紡織品的清潔染整技術等特色研究方向,在相關行業內產生了重要影響,取得了重大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