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靠性是產品在規定的條件下和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規定功能的能力,是反映產品質量水平的核心指標,貫穿于產品的研發設計、生產制造和使用全過程。經過多年探索發展,我國制造業可靠性取得顯著成效,但與國外先進水平仍有較大差距,產業基礎存在諸多短板弱項,關鍵核心產品可靠性指標尚待提升,管理和專業人才保障能力不足,成為掣肘我國制造業邁向 中高端的突出問題。
日前,工業和信息化部、教育部、科學技術部、財政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印發《制造業可靠性提升實施意見》。提出圍繞制造強國、質量強國戰略目標,聚焦機械、電子、汽車等重點行業,對標國際同類產品先進水平,補齊基礎產品可靠性短板,提升整機裝備可靠性水平,壯大可靠性專業人才隊伍,形成一批產品可靠性高、市場競爭力強、品牌影響力大的制造業企業。
到2025年,重點行業關鍵核心產品的可靠性水平明顯提升,可靠性標準體系基本建立,企業質量與可靠性管理能力不斷增強,可靠性試驗驗證能力大幅提升,專業人才隊伍持續壯大。 建設 3 個及以上可靠性共性技術研發服務平臺,形成 100 個以上可靠性提升典型示范,推動1000家以上企業實施可靠性提升。到 2030 年,10 類關鍵核心產品可靠性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可靠性標準引領作用充分彰顯,培育一批可靠性公共服務機構和可靠性專業人才,我國制造業可靠性整體水平邁上新臺階,成為支撐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
為了實現上述目標,意見提出了提升制造業質量與可靠性管理水平、加快可靠性工程技術研發與應用推廣、實施基礎產品可靠性“筑基”和整機裝備與系統可靠性“倍增”工程、完善可靠性標準體系、發揮計量和測試驗證對可靠性的支撐作用、深化數字技術在可靠性提升中的應用、提高可靠性公共服務水平、加強可靠性人才培養共八項重點任務。
在政策支持方面。意見提出加強可靠性提升工作與制造業高質 量發展等有關政策規劃的有效銜接,充分利用現有政策渠道,加強對制造業可靠性提升的支持和激勵。落實企業可靠性技術 研究、產品設計開發、中試階段測試驗證等環節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普惠性政策。鼓勵在重點產品國家質量監督抽查、政府 采購項目和政府支持的新技術新產品研制項目中,強化可靠性相關指標要求。在省級政府質量考核中增加對可靠性工作的考核,強化產品質量監督管理。鼓勵社會資本加大對制造業可靠性提升工作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