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中國Zara”之稱的女裝品牌“拉夏貝爾”再次傳來破產清算消息。6月22日,話題“拉夏貝爾正式破產清算”一度登上熱搜第一。
曾排名國內服裝品牌第一
公司官網顯示,拉夏貝爾成立于1998年,是一家定位于大眾消費市場的多品牌、全渠道運營的時裝集團。2003年,公司戰略調整為直營模式,2011年改制為股份制公司,2014年于香港聯交所上市,三年后在上交所上市。
拉夏貝爾被譽為“國內發展速度最快的女裝品牌”“中國女裝第一股”,是國內首家A股+H股上市的服裝公司。天風證券曾在2017年9月的研報中表示:拉夏貝爾市場占有率排名全國第三,占比達到5%,由于排名前兩位的均為國際品牌,拉夏貝爾在國內服裝品牌中排名第一。
南方周末2021年報道,從2014年開始,拉夏貝爾店面數量增長突破9000家,其后,關閉店面9021家。 2016年起,拉夏貝爾已增收不增利,電商的沖擊、線下客流的減少和分散,直營模式成為了公司沉重的負擔。
2022年4月14日晚,新疆拉夏貝爾服飾股份有限公司公告表示:上交所決定終止公司A股股票上市,自2022年4月22日起,公司A股股票進入退市整理期。直至今天,正式進入破產清算,招募投資人。
拉夏貝爾是否會破產清算尚未可知,不過,當“拉夏貝爾被申請破產清算”的消息登上熱搜后,不僅引發了網友的集體回憶殺,也激起了消費者的購買欲。
在拉夏貝爾天貓官方旗艦店直播間,當日有21.1萬人觀看,觀看人數逐日持續走高。在此之前,直播間的人數往往只有幾萬人。直播間里推出“1件9折,2件8.7折,3件8.5折,湊單低至7.1折”的折扣活動。不少網友除了詢問商品信息,還會問“是否真的破產了”“破產了商品會便宜嗎”,線上店鋪還有滿700減600的高折扣活動。
消費者狂熱購買下,店鋪發貨通知顯示,“由于店鋪活動訂單激增,倉庫人手不足,所以發貨時間會有所延遲。”
但是,被消費者“瘋狂”撿漏的拉夏貝爾,依然“壞事”一樁接著一樁。當年11月,公告顯示,原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邢加興的一致行動人上海合夏投資有限公司也因非經營性占用拉夏貝爾資金950萬元,被采取責令改正措施。
飛速擴張也給品牌留下了隱患,一方面庫存積壓過高,另一方面也頻頻陷入質量和設計爭議。此外,公司“多品牌、直營為主”的經營模式也無法發揮1+1>2的效果,反而導致運營成本日益增加。
拉夏貝爾為何走到今天的地步?
拉夏貝爾2016-2022年的財報顯示,2016-2022年,拉夏貝爾凈利潤分別為5.32億、4.99億、-1.60億(虧損)、-21.66億(虧損)、-18.40億(虧損)、-8.21億(虧損),和-10.72億(虧損)。
可以看出,2018年以來,拉夏貝爾就陷入了虧損的沼澤中,直營門店盈利難、終端銷售下滑、子品牌過多等是虧損的主要原因。除了終端銷售下滑、毛利率下降等因素外,也集中反映出公司“多品牌、直營為主”的業務發展模式急需調整,直營模式下過高的固定成本費用支出(包括自有直營門店人員費用、租金、商場費用等)在銷售增長乏力的情況下導致公司盈利水平大幅下降,同時部分自有及投資合作的品牌在3-5年的培育期內,需要公司投入較多的經營資源,而且培育期內持續經營虧損也會導致公司當期盈利下降。
為了擺脫虧損的局面,拉夏貝爾指出要堅決關閉虧損、低效門店。數據顯示,2017年底時,拉夏貝爾擁有高達9448家門店,2018年末,公司直營品柜數量9269個,到了2021年底,公司有300家門店,2022年年底,公司境內經營網點數量僅剩218個。這相當于5年時間里,拉夏貝爾關閉了超過9000家門店。
同時,受疫情、獲客數減少等因素影響,拉夏貝爾營收凈利依舊持續下滑。2022年財報顯示,報告期內專柜收入減少53.3%至4911.6萬元,專賣收入減少68.2%至3159.3萬元。按品牌來看,各主要品牌的收入均呈下降態勢,其中女裝品牌收入下降63.1%,男裝品牌收入下降60.2%。
由于2018、2019連續兩年凈利潤為負值,2020年6月30日,拉夏貝爾實施退市風險警示,A股股票簡稱由“拉夏貝爾”變更為“*ST 拉夏”,并于當天停牌一天。
為了撤銷退市風險警示,拉夏貝爾曾在當年公告中表示,要全力以赴爭取實現2020年度扭虧的目標。不過事與愿違,2022年3月31日,拉夏貝爾A股股票停牌。
據此前南都報道,公司走向退市之際,拉夏貝爾曾在年報中分析了原因,“由于未能對外部行業環境做出正確的判斷,以及內部戰略失當、擴張過快及成本結構失衡等原因,疊加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導致公司面臨較重的債務負擔。基于資本市場的政策法規及適用標準,公司A股股票可能面臨終止上市。”
同時,拉夏貝爾表示,“A股退市不會對H股上市地位產生直接影響。”“即使公司A股退市,公司仍堅信A股是極具活力和增長潛力的市場,待到春暖花開時,公司希望能夠重新上市,再度步入A股市場,獲取更加長效的發展,為公司股東創造更大的價值。”
中國服飾集體“失速”?
其實這些年,黯淡下來的不止拉夏貝爾,艾格在2020年宣告破產,還有多個熟知的國產品牌。
幾年前,一位上市服飾企業創始人在接受記者專訪時戲言:“賣衣服躺著賺錢的時代早就過去了。本來這行就很苦,聰明人早就不高興做服裝了,留下我們這群人還在吃苦。”
過去一年對于本土老牌服飾企業來說著實“難熬”。
今年,才接替父親邱光和上任董事長三個月,邱堅強就頂著壓力交出了森馬服飾近年來最差的一份成績單。最新公布的財報顯示,公司去年營業收入從2021年的154.2億元減少13.54%至133.3億元;歸屬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從上一年的14.9億元下降57.15%至6.4億元。
“不及格”的并非森馬一家。業績下滑、關閉門店甚至退市是過去一年服飾行業里頻現的詞匯。從大環境來看,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2年,我國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商品零售額累計為13003億元,同比下降6.50%,服裝類商品零售額累計為9222.6億元,同比下降7.7%。
業內人士認為,去年幾家龍頭服企“失色”并不出人意料,畢竟整體行情集體啞火。近幾年,本土品牌在黃金時代高速增長后,正在經歷“褪色”的陣痛,未來的調整還將繼續,2023年各家能否“復蘇”有待觀察。
1995年,周成建創立美特斯邦威,一年后,邱光和創立森馬。兩者學習港資休閑服飾,在彼時民營經濟蓬勃發展加之國內消費水平不斷上漲的背景下,這兩大品牌吃到了當時的紅利。十年以后,不少本土服飾企業都處在了尷尬的境地。不少80、90后青春記憶中不可缺的美特斯邦威連年巨虧,最近卻借著“美邦是怎么從步行街消失的”這一話題莫名拿下熱搜第一。
還有曾經云集了當紅男星集體代言的閩系服企七匹狼,去年出現在大眾視野是因其家族的公子聯姻特步創始人之女,所謂的“豪門聯姻”為公眾提供了茶余飯后的娛樂談資。回到企業本身的經營層面,成立于上世紀90年代的七匹狼“紅過”,但風光過后也同樣面臨銷售滯漲,店門關停的問題。
多位從事服飾行業的人士認為,前述當年領先的服飾企業如今面臨發展瓶頸甚至困境,一部分有其自身經營的原因,比如開店速度過于激進、庫存管理失控以及質量不佳,設計落后等問題。另一方面則是受到外部大環境的綜合因素。早前上市的頭部服飾企業成長于互聯網時代之前,不同于新興公司可以隨時調整方向,業務更多在線下的老牌企業想要在動輒數十億甚至上百億的大盤下統一調整經營渠道、策略并非易事。每走一步都會牽扯到幾百幾千的供應商、經銷商,總結來說就是“大船掉頭難”。
轉型較好的案例是中國本土的體育品牌,十年前,李寧、安踏等企業集體滑入低谷,但如今這些公司借著全民體育的東風業績復蘇,迎來了好時光。
那么,對于傳統的服裝企業來說,何時才會迎來曙光?分析人士認為短期還不會有太大變化,但可以肯定的是,隨著消費復蘇,2023年會比去年好一些。
經歷過中國服飾黃金時代的企業掌舵人以及高層團隊,也在努力適應當下的消費的變化和節奏。在三年疫情的陣痛后,未來整個服裝行業會逐漸復蘇,但對于那些老品牌企業來說,調整還是會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