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人民幣“身價”問題,備受關注。
5月17日、5月18日,離岸人民幣、在岸人民幣相繼突破7.0整數關口,“跌跌不休”近一個月。直到美聯儲暫停加息、美元指數走弱,6月15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才開始回升。不過在經歷上周短暫的升值后,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本周重回跌勢。
6月21日一早,離岸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盤中一度跌破7.20關口,為去年11月末以來首次。
在岸人民幣對美元同樣走低,6月21日開盤后一度下跌至7.1975,為去年11月底以來新低。人民幣持續走低的原因是什么,未來走勢又將如何演繹?
為什么會持續跌?
今年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在在岸和離岸市場累計分別下跌4.33%和4%。
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破“7”,一直被認為是一個重要的指標。在過去五年中,人民幣曾三次“破7”。雖然人民幣也是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五大貨幣之一,但美元依然是籃子里最強勢的一個。
其實匯率波動受多重因素綜合影響。就現階段而言,后疫情時代世界經濟增長乏力,國內經濟恢復向好,但市場需求仍顯不足、一些結構性問題比較突出,加之美聯儲政策影響等,這些都是人民幣匯率承壓的原因。
央行研究員此前表示,近期美元指數短線反彈,中美利差倒掛擴大,疊加我國央行降息政策下,市場對中美貨幣政策分化走勢預期升溫,投資者情緒波動加大,導致人民幣匯率短線貶值。
從近期整體走勢來看,美元指數的反彈走強是造成人民幣匯率承壓的關鍵外部因素,而美元指數走強的主因則是債務危機避險情緒的支撐和貨幣政策轉向預期的減弱。
外匯供求關系也是人民幣匯率階段性波動的重要市場因素。付匯購匯率與收匯結匯率之差由去年12月的4.4%擴張至3月的11.7%。1-4月,付匯購匯率分別錄得59%、59.5%、59.4%、63.2%,遠高于去年月均54%的水平,尤其4月的購匯率63.2%為2021年以來最高。4月以來,國內經濟運行階段性弱于預期,基本面對人民幣匯率的支撐力度降低。
但從全球各貨幣走勢觀察,雖然人民幣對美元階段性貶值較大,但在全球主要貨幣范圍內,人民幣幣值表現相對穩健。
不過,人民幣幣值下跌的短期影響,也顯而易見。“人民幣貶值對我國影響有‘雙刃性’,有助于提振部分企業外貿出口,但也可能增加部分企業進口成本,以及可能對跨境資本流動構成擾動等。”
中國外匯投資研究院院長認為,“持續貶值將不利于經濟信心的穩定與恢復。”5月我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48.8%,連續兩個月運行在50%以下,且最近進出口數據都不強,這時候人民幣貶值會加大外貿進出口復蘇的壓力。
何時能止跌?
2023年初以來,外匯市場運行總體平穩,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穩定。
4月中旬以來,人民幣匯率在內外部多重因素影響下出現一些波動,但外匯市場的匯率預期和跨境資金流動保持相對穩定。
中金公司也在研報中指出,當前經濟預期、美元指數等內外因素已經開始發生積極變化,這將有利于人民幣匯率擺脫此前的弱勢。不過,中美利差倒掛,以及季節性購匯等負面因素仍然存在。因此,人民幣匯率在未來可能會經歷一段低位企穩筑底的時間。
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對記者表示,面對近期匯率波動,我國央行暫未選擇動用政策工具箱進行實質性匯率干預,可用而未用的調控手段為未來人民幣匯率波動提供了糾偏保障。展望下半年,人民幣匯率平穩運行基礎仍然牢固,且具備升值空間,有望呈現穩中有升走勢。紡織人怎么辦?
換匯成本明顯增加,是這段時間市場各方尤為深切的感受。短期來看,匯率浮動最受影響的是“花人民幣和賺外幣”的人,也就是外貿企業受到的影響也會相對較大。
人民幣貶值,短期局部來看出口公司“占贏”,對于收匯是有益的,意味著拿到同樣的外幣,可兌成的人民幣更多了。而進口公司要“吃虧”,意味著相同人民幣能買的進口商品少了,進口商品的價格相對提高,在國內市場上競爭力就弱,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意愿和能力,或者增加依賴進口原材料、能源、設備等的行業和企業的生產經營成本。
某外貿公司的業務經理表示,之前接的訂單近期收匯的會有4-5%的營收增加,但最近接單會很謹慎,尤其印度、越南等國的整個進口市場下滑嚴重,客戶訂單需求減少,目前對于價格的計算會非常謹慎。
而一些進口商也表示,公司受外匯變動的影響非常大,上周剛付了一筆外匯,而本身因為歐洲物價飛漲,這一批進價較上一批漲了15%- 20%。同時,因為匯率因素又漲了7%,總體來說這一批貨的成本價漲了近30%。
長期在“商海”沉浮的外貿企業,有自己的辦法來應對匯率浮動,最典型的就是鎖定匯率,采取更保險的收款方式。例如預付收全款、信用證等,盡量減少遠期托收類型的訂單。公司也會有相應的政策,比如銀行鎖匯、押匯、信用證,或做福費廷等,就是以目前的匯率去鎖定一些收益、規避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