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新征程,邁向高精尖’,是服裝產業下一步的發展方向。這無疑對企業研發強度、自主知識產權創新以及前沿技術的掌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才戰略實施是實現這一系列目標的根本。” 在剛剛閉幕的2023中國國際大學生時裝周上,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陳大鵬接受采訪時表示,中國國際大學生時裝周這個展示平臺,很好地檢測了高校的教育水平和教學成果,并提供了一個讓各專業高校可以相互切磋學習的舞臺。
助力新銳設計成長
時尚產業最核心的是設計,設計最核心的就是創意人才。
從2013年首屆中國國際大學生時裝周舉辦至今,中國國際大學生時裝周已經走過了整整十個年頭。十載春華秋實,十載滄桑砥礪,10年來,中國國際大學生時裝周同院校、產業一起將“育人大計”作為“千鈞之責”,通過全產業鏈上下的努力,共同描繪了時尚產業建設的生動畫卷。
2013年,首屆中國國際大學生時裝周的舉辦就吸引了國內22所高校參與,時尚教育領域“鋪路人”的姿態已初現雛形。歷經10年積淀,如今的中國國際大學生時裝周已成為國內最具影響力的時裝藝術高校畢業作品發布平臺、交流平臺和展示窗口。
據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10年來,共有國內外104所時裝藝術高校參與280場線下走秀發布、128場線上視頻發布,覆蓋國內27個省市區,以及澳大利亞、英國、意大利、南非、韓國、巴基斯坦等6個國家。
如果說第一屆中國國際大學生時裝周是十年前播下的幼種,那么,10年后的今天,這棵幼苗早已破土而出,茁壯成長。
“從最初蹣跚摸索到如今蓬勃發展,碩果累累,中國國際大學生時裝周始終圍繞‘助力設計師的成長發展’為目標,幫助年輕設計學子走向社會,以新銳設計師身份成為中國時尚產業的一分子,這也是中國國際大學生時裝周的價值所在。”陳大鵬說。
為期6天的2023中國國際大學生時裝周,在展示各高等院校時裝設計專業學生設計作品的同時,也為中國時裝設計領域上演了一場“青春風暴”。
在本屆中國國際大學生時裝周的專場設計發布中,既有中外時尚文化的融合,也有民族服飾的創新;既有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詮釋和展現,也有充滿想象力的設計探索;既有傳統現場展示,也有創新的“元宇宙動畫走秀”。
有多少創新就有多少傳統
作為2023中國國際大學生時裝周在重頭戲,2023屆畢業生專場發布中,新生代設計師不斷結合傳統文化、東方美學、人文關懷、可持續發展、科技制造、現世風情等設計理念,呈現出了新的時尚設計思潮。
“作為一名職業院校的學生,看到自己的畢業作品在中國國際大學生時裝周上大放異彩,給自己帶來了無以言表的成功喜悅。”來自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的學生劉心語表示。
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優秀畢業設計作品,不僅將街潮與苗族傳統銀飾、紋樣、圖騰元素相結合,而且采用大膽的配色與戲劇性的輪廓造型,將傳統民族服飾元素與當代審美相結合,表達了當代青年對非遺文化的傳承和創新。
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相關指導老師表示,在相關教學方面,學校將元宇宙與動畫融入到服裝設計教育中,要求學生們能夠運用這些新技術、新手段展示時尚設計,這不僅豐富了學生們的設計技能,而且提高了他們的行業競爭力。
“我們學校學生的一些設計作品是以蒙古族服飾為靈感,不僅深入思考了服裝與人、自然、社會、文化發展的系統性關系, 而且在設計上也再現了多元文化交往、交流與交融。”內蒙古師范大學相關負責人表示。
華南農業大學藝術學院服裝系畢業設計作品發布會以“你的•我的•大家的”為主題,強調了設計與藝術的結合,強調了多元文化的融合,更強調個人的,多元的基調。作品通過富有層次感與設計感的方式,以不同的設計元素打破服裝的廓形與體積,將美學價值轉化到服裝設計中,在包羅萬象的形式中找到合適的位置,形成了更加獨特的趣味服裝,達到“你的,我的,大家的”的新境界。
這些年輕的設計師,用斑斕的色彩彰顯著獨特的韻味,用多樣的材質顯現著人性的溫暖,用款式和細節勾勒出時代的氣節和形象,用極致的工藝架起文化的橋梁。他們通過設計實現美的理想,講述自己對于設計與藝術的深刻理解和不懈追求,呈現出了多系列頗具時代感和探索性的時尚藝術作品,讓觀眾們深入感受到新生代設計師的創意與夢想。
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中國國際大學生時裝周創立10年來,始終包容變化、孕育深度、承載期許,通過發掘創意人才,激發設計活力,為時尚業鋪墊了可持續發展道路。
為時尚產業育新苗
“面對當前行業變化,很多服裝品牌、企業轉變經營思路,加強自身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等方面打造,提升創新能力,增強發展韌性,以此提升綜合競爭能力,這也進一步提升了服裝品牌、企業在時尚產業中的地位。”陳大鵬說。
在陳大鵬看來,青年設計師是解決產業轉型和提升的核心要素,而中國國際大學生時裝周始終將“助力設計師的成長發展”作為平臺己任,不斷助推時裝院校提升教育教學水平,以此滿足我國紡織服裝業轉型升級過程中對設計創新人才的需求,為中國時尚產業持續輸送人才。
“我國服裝教育界體量巨大,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通過搭建中國國際大學生時裝周這個展示平臺,很好地檢測了高校的教育水平和教學成果,并提供了一個讓各專業高校可以相互切磋學習的舞臺,得到了眾多高校的廣泛認可。”陳大鵬說,10年來,從這個平臺中走出了無數優秀設計人才,他們很多已成為當下中國服裝設計行業的中流砥柱,中國國際大學生時裝周為我國未來的人才培養蓄積了強大能量。
“時尚最具有跨學科的屬性,它與科技、文化、傳統、當代、產業以及時尚行業里的所有專業都有聯系,包括平面設計、數字設計、數字藝術、攝影,以及一些當代藝術等。” 湖北美術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李海兵說,“我們應該用開放的姿態面向未來,無論是相關政策還是建立新的人才培養模式,都需要根據各自不同的特點來制定。”
“當前,面臨新的行業需求,我們的人才培養在服務當地產業方面還有一些薄弱環節。相關院校需要在體現自身獨特屬性的同時,體現自身的文化力量,同時勇于接受市場的挑戰。” 西安工程大學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副院長袁燕說。
“以中國國際大學生時裝周為平臺,一手承載市場,一手連接院校,不斷地將新鮮設計血液輸送到市場和企業中去,為我們優秀的服裝企業培養高質量人才,助力服裝企業提質增效,為時尚產業高質量蓄勢賦能。”陳大鵬說,“另一方面,企業也為相關院校提了供市場化創新實踐機會,并以此進一步提升其設計力,從而形成高質量發展良性循環,在增強中國時尚產業市場化的韌性、活力、力量的同時,也為其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