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體育休閑、風電、新能源等下游應用市場快速增長,國產碳纖維行業迎來了蓬勃發展的重要窗口期。
“風口”既然來了,企業就要抓住機遇,乘勢而上。中復神鷹碳纖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復神鷹”)年產3萬噸高性能碳纖維項目近日在江蘇連云港開工。
中復神鷹的快速擴張,其實是當前國產碳纖維行業整體進入規模快速擴張階段的一個典型縮影。
“2021年,中國大陸的碳纖維產能首次超過美國,我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碳纖維生產國。2022年,國產碳纖維的用量在歷史上首次超越進口量,這是一件注定要載入我國碳纖維產業發展史冊的里程碑事件。目前,我國碳纖維市場已占全球55.1%的份額,地位舉足輕重。”廣州賽奧碳纖維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林剛說。
更大規模是現階段“制勝法寶”
產品的性能和質量穩定性,始終是碳纖維市場競爭中的“制勝法寶”,但是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影響競爭的關鍵要素會發生一些轉變。如果說2020年之前是制備技術、產品性能制勝,那么從2020年開始,“更大規模”成為在國產碳纖維市場競爭中的制勝關鍵。
近3年,我國碳纖維市場“苦盡甘來”,整體迎來重大發展機遇期,進入持續的供不應求階段。以中復神鷹為典型代表,我國凡是保持正常運營的碳纖維企業的生產線,一直處于“開足馬力全力保生產”狀態,市場產銷兩旺,產品價格上漲。從2021年開始,國產碳纖維行業迎來了全行業盈利。
今年,我國碳纖維,尤其是中高端碳纖維的高景氣行情仍在持續。面對重大機遇期,在保證產品性能和質量穩定性的前提下,誰能以最快的速度形成更大規模,誰就能迅速贏得更大的市場話語權。
更大的規模,意味著更大的供應量,能快速占領更廣泛的下游需求市場。更大的規模,還意味著能進一步降低平均生產成本,提高產品的整體性價比。顯然,中復神鷹深深地明白這個道理,并要牢牢地把握住“規模制勝”的先機。其目前擁有連云港和西寧兩大生產基地:連云港基地的年產能約為3500噸;西寧項目一期年產11000噸項目2021年已投產,二期年產14000噸項目當前正在加緊建設,預計今年上半年將全面投產。
“與時間賽跑就是搶效益。”西寧一期項目在最快的時間里建成投產,從2021年下半年起就抓住大火的市場機遇,快速、持續地釋放經濟效益,這對中復神鷹而言十分關鍵。隨著西寧萬噸級項目一期全面投產,中復神鷹越來越嘗到“規模效應”的“甜蜜”。
2022年,中復神鷹實現營業收入19.95億元,同比增長70%;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為6.05億元,同比增長117.09%;其中,中復神鷹碳纖維西寧有限公司實現營收12.87億元,凈利潤為3.64億元。今年一季度,中復神鷹實現營收5.68億元,同比增長23.68%;歸屬凈利潤為1.31億元,同比增長11.28%。
廣州賽奧碳纖維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發布的在業內具有廣泛影響力的《2022全球碳纖維復合材料市場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目前排名全球碳纖維產能規模第一位的,是日本東麗公司(含卓爾泰克),其在全球的碳纖維產能合計為57800噸,其中小絲束產能約為28770噸,且仍有8000噸的新擴產計劃。
待3萬噸新項目全部投產后,中復神鷹的碳纖維年產能將進一步增至58500噸,這一產能規模將躋身全球前三名。屆時,中復神鷹的“規模效應”將進一步強化。
從全行業的產能規模看,《報告》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碳纖維的產能達到112050噸,比2021年63400噸的產能增加了48650噸。一個可以對比的數據是,作為全球第二大碳纖維產能國,美國2022年的碳纖維產能為47900噸。
需求快速增長是核心驅動力
從此前的“賣不出去”到近幾年的“供不應求”,砥礪前行的國產碳纖維行業正在實現華麗蛻變。行情火熱背后的核心驅動力,除了碳纖維企業不斷修煉自身“內功”,更重要的是下游需求市場持續放量,且應用領域不斷拓展,呈現出“多點開花”的可喜局面。
《報告》顯示,2022年,全球市場碳纖維需求總量為135000萬噸,同比增長14.4%。我國市場碳纖維需求總量為74429噸,比2021年的62379噸增長了19.3%;其中,進口量為29429噸,比2021減少11.2%,占總需求量的39.5%;國產碳纖維供應量為45000噸,比2021年增長53.8%,占總需求量的60.5%(細分應用見圖表)。
林剛介紹:“2019年至2022年,我國市場碳纖維的需求增長率分別為22%、29%、27.7%和19.3%,這是一個讓國際碳纖維廠家‘垂涎’的市場,且發展潛力巨大。”
以中復神鷹為例,其碳纖維產品已廣泛應用于航空航天、壓力容器、碳碳復材、交通建設、體育休閑、碳芯電纜、建筑加固等領域,其T700級及以上系列高性能碳纖維在國產碳纖維市場的占有率已連續數年保持在50%以上。比如在壓力容器領域,天風證券分析師鮑榮富指出,中復神鷹的產品已完成了三型瓶的型式認證和四型瓶的測試,在國內該市場的占有率高達80%左右。
可以對比的一組數據是:《報告》顯示,2022年,全球碳纖維需求總量中,航空航天領域的占比為14.9%,需求量為20100噸;我國在該領域的占比為10.5%,可見仍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還值得注意的是,中復神鷹的碳纖維在國外市場的銷售也逐漸打開。2022年,其在國外市場的營業收入為3461.88億元,同比暴增1616.95%。
從國產碳纖維需求看,現階段,我國市場需求仍然強勁,而且逐漸形成了具有自身優勢的特色應用領域。
“近3年,我國碳纖維市場的‘主引擎’風電需求出現疲態,但整個市場的需求依然保持高速增長,這得歸功于體育器材應用這塊我國碳纖維市場發展的‘壓艙石’。體育器材應用具有很強的包容性,既能大量采用高性能碳纖維,又能大量采用常規性能的碳纖維,還能應用不少高模碳纖維,預計今后還會應用大絲束產品。上海石化研發的北京2022年冬奧會火炬外殼,相關單位牽頭研發的有舵雪車、滑雪板等,都讓大眾認識到了碳纖維這種先進材料。今后,碳纖維在體育健材領域的應用仍大有可為。”林剛分析指出,總體來看,體育休閑、碳碳復材(含耐火保溫氈)、建筑、電子電氣已經成為我國具有特色優勢的碳纖維應用市場;我國航空航天及壓力容器應用市場發展迅猛,與國際市場的差距已經大幅縮小,水平已經相當;風電市場與國際上依然有很大差距;汽車及混配模成型市場因為我國新能源車的高速發展而應用潛力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