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第十二屆中國紡織學術年會在天津隆重開幕,年會以“學術引領 科技助力 創新賦能”為主題,為行業發展注入更多源頭活水。
后疫情時代,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紡織行業迎來了全面釋放發展動能的新契機,紡織行業努力優化紡織科技創新生態,暢通創新價值鏈的關鍵環節,構建各類創新主體功能互補、良性互動的協同創新新格局;深化頂層設計,更好地統籌科技力量在關鍵核心技術上攻堅克難,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不斷推動科教深度融合,培養合格實用的科技創新拔尖人才。未來,紡織行業的科技創新要努力實現三大工程:一是產業基礎能力創新的突破工程;二是核心共性技術創新的強基工程;三是高端應用技術創新的卓越工程。
本次年會主會場包含4個特邀主旨報告。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孫瑞哲作了題為”學術引領 科技助力 創新賦能”的主旨報告,他指出,創新是紡織行業融入中國式現代化進程、高質量發展關鍵所在,是構建紡織現代化產業體系外在關系以及提升紡織現代化產業體系內在能級的重要途徑。他強調,要充分認識產業創新的層次性、關聯性、系統性,要推動更加高遠的理論創新,推動更有質量的科技創新,推動更具實效的市場創新,進而促進創新鏈與資金鏈之間的耦合共生,聚焦高質量發展,著力打造紡織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創新動力系統。
王中林院士以“基于纖維與紙張的摩擦納米發電機在能源與傳感領域中的應用”為題,從熱力學角度切入講解了高熵能源,以及紡織品在高熵能源二次利用方面的研究。如利用紡織品摩擦現象將機械能轉化為電能,在服裝里縫制纖維狀的發電機,達到傳感和功率收集的目的,利用紡織品制作柔性智能裝置以收集太陽能和機械能等。他強調,紡織材料與摩擦納米發電技術的結合會有很大的應用前景。
冷勁松院士以“智能復合材料、4D打印及其應用”為題重點介紹了形狀記憶聚合物及其復合材料,其作為一種激勵響應的智能材料,具有保持臨時形狀,在特定的外界環境激勵(熱、電、光、磁或射頻等)下可回復至其初始形狀的能力。目前已研制出玻璃化轉變溫度可調的環氧、氰酸酯、苯乙烯、聚酰亞胺、聚乳酸、聚氨酯等形狀記憶聚合物材料。基于形狀記憶材料制備的智能結構兼具了獨特的形狀記憶特性和輕質高強的特點,具有主動變形、自感知、自驅動、自修復等功能。形狀記憶聚合物材料及其智能結構設計已在航天航空、智能紡織、4D打印、生物醫學等領域得到初步應用。
丁彬研究員以“功能納米纖維材料”為題圍繞靜電紡絲法介紹了“理論-制備-應用”一體化的納米纖維研究與體系,重點介紹了納米纖維的3個研究方向:1)一維柔性陶瓷纖維;2)二維納米纖維膜;3)三維納米纖維氣凝膠。并分別從研究背景、制備過程、纖維結構、關鍵科學問題、實際應用等方面進行了詳細介紹。其中陶瓷納米纖維氣凝膠已實現了規模化生產,并應用于應急救援、蒸汽防護以及國防軍工領域,具有很大的發展前景。
主會場活動的最后,進行了中國紡織學術年會承辦單位的交接儀式,專業人士圍繞紡織材料循環利用技術、紡織機械與智能制造、紡織前沿科學與技術、高性能纖維及復合材料、生物基纖維材料論壇、現代紡織技術等議題展開了深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