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屆中國紡織學術年會于4月15日在天津隆重開幕,年會以“學術引領 科技助力 創新賦能”為主題,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指導,中國紡織工程學會主辦,天津工業大學承辦,并得到中復神鷹碳纖維股份有限公司、東華大學、江南大學、青島大學、西安工程大學、浙江理工大學、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原工學院的大力支持。
第十二屆中國紡織學術年會設1個主會場、10個分會場、1個研究生論壇以及墻報和產品展示區。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國際紡聯主席孫瑞哲,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原會長王天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中國紡織工程學會黨委書記李陵申,中國工程院院士王玉忠、徐衛林,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王中林,中國科學院院士朱美芳、冷勁松,中國紡織工程學會理事長伏廣偉,天津工業大學黨委書記沈江,以及來自全國高等院校、科研機構、企事業單位的近千名代表參會。伏廣偉理事長、沈江書記、李陵申副會長為大會致辭。孫瑞哲會長、王中林院士、冷勁松院士、丁彬研究員為大會做主旨報告。大會主會場開幕式和主旨報告環節分別由中國紡織工程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尹耐冬和天津工業大學常務副校長陳莉主持。
伏廣偉在致辭中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紡織科技實力正在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邁向系統能力的提升。中國紡織工程學會對標世界一流學會,聚焦新時代世界科技強國建設和群團組織改革。學會搭建的中國紡織學術年會是紡織領域高端學術交流、人才表彰、科研成果發布平臺;設立的各項獎項旨在表彰學有所長、研有所專、敢于超越、勇攀高峰的紡織科技工作者,為我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提供堅強的人才支撐。他號召全國紡織科技工作者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紡織人的智慧與力量。
沈江代表天津工業大學熱烈歡迎參會的各位領導和代表。她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紡織科技與教育事業蓬勃發展,天津工業大學作為中國北方規模最大、最具現代紡織特色的高等學校,乘東風而上,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并分別于2017年、2022年連續入選國家“雙一流”學科建設序列。她強調天津工業大學將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一如既往地支持中國紡織產業發展,并以本屆年會為契機,推動紡織行業朝著更加綠色、智能、高端的方向邁進,為中國式現代化貢獻天工力量。
李陵申在致辭中表示,后疫情時代,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紡織行業迎來了全面釋放發展動能的新契機。在建設紡織現代化產業體系時,紡織行業一要進一步優化紡織科技創新生態,暢通創新價值鏈的關鍵環節,構建各類創新主體功能互補、良性互動的協同創新新格局;二要做好頂層設計,更好地統籌科技力量在關鍵核心技術上攻堅克難,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三要推動科教深度融合,培養合格實用的科技創新拔尖人才。未來,紡織行業的科技創新要努力實現三大工程:一是產業基礎能力創新的突破工程;二是核心共性技術創新的強基工程;三是高端應用技術創新的卓越工程。
頒獎儀式上,宣布了2022中國紡織工程學會學術獎獲獎名單。2022紡織學術大獎由東華大學覃小紅和武漢紡織大學王棟獲得;西安工程大學景軍鋒、天津工業大學康衛民、江南大學馬丕波、天津工業大學王春紅、東華大學王榮武5人榮獲2022紡織學術帶頭人稱號;成都海蓉特種紡織品有限公司李峰、愉悅家紡有限公司張國清2人榮獲2022紡織技術帶頭人稱號;東華大學吉鵬、武漢紡織大學李沐芳、東華大學相恒學3人榮獲2022“中復神鷹”紡織青年科技獎。
此外,還為2022年當選中國紡織工程學會會士的江南大學付少海、軍事科學院系統工程研究院軍需工程技術研究所劉雪強、東華大學毛志平、東華大學覃小紅、無錫一棉紡織集團有限公司周曄珺、通用技術高新材料集團有限公司莊小雄6人頒發會士證書。為榮獲第二十四屆中國科協求是杰出青年成果轉化獎的東華大學覃小紅頒發金質獎章。
大會還向現代紡織技術創新中心(鑒湖實驗室)等6家中國紡織工程學會科普教育基地、“紡織品數字噴墨印花工程技術科研基地”等4家中國紡織工程學會科研基地、天津工業大學等4家中國紡織工程學會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第1批)隆重授牌。
大會發布了中國紡織工程學會科技論文卓越行動計劃入選論文名單:《免水洗直噴分散染料墨水印花體系的構建及其應用研究》等8篇學位論文入選紡織博士學位論文卓越行動計劃;《棉-TiO2-MoS2(BiFeO3)光催化復合材料的制備》等14篇學位論文入選紡織碩士學位論文卓越行動計劃;《基于三維反應靜電紡絲法的可拉伸陶瓷納米纖維氣凝膠制備》等30篇論文入圍第23屆陳維稷論文卓越行動計劃,其中《玻璃纖維/碳纖維織物基復合材料的電磁屏蔽性能》等14篇為入選論文。
年會主會場包含4個特邀主旨報告。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孫瑞哲作了題為”學術引領 科技助力 創新賦能”的主旨報告,他指出,創新是紡織行業融入中國式現代化進程、高質量發展關鍵所在,是構建紡織現代化產業體系外在關系以及提升紡織現代化產業體系內在能級的重要途徑。他強調,要充分認識產業創新的層次性、關聯性、系統性,要推動更加高遠的理論創新,推動更有質量的科技創新,推動更具實效的市場創新,進而促進創新鏈與資金鏈之間的耦合共生,聚焦高質量發展,著力打造紡織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創新動力系統。
王中林院士以“基于纖維與紙張的摩擦納米發電機在能源與傳感領域中的應用”為題,從熱力學角度切入講解了高熵能源,以及紡織品在高熵能源二次利用方面的研究。如利用紡織品摩擦現象將機械能轉化為電能,在服裝里縫制纖維狀的發電機,達到傳感和功率收集的目的,利用紡織品制作柔性智能裝置以收集太陽能和機械能等。他強調,紡織材料與摩擦納米發電技術的結合會有很大的應用前景。
冷勁松院士以“智能復合材料、4D打印及其應用”為題重點介紹了形狀記憶聚合物及其復合材料,其作為一種激勵響應的智能材料,具有保持臨時形狀,在特定的外界環境激勵(熱、電、光、磁或射頻等)下可回復至其初始形狀的能力。目前已研制出玻璃化轉變溫度可調的環氧、氰酸酯、苯乙烯、聚酰亞胺、聚乳酸、聚氨酯等形狀記憶聚合物材料。基于形狀記憶材料制備的智能結構兼具了獨特的形狀記憶特性和輕質高強的特點,具有主動變形、自感知、自驅動、自修復等功能。形狀記憶聚合物材料及其智能結構設計已在航天航空、智能紡織、4D打印、生物醫學等領域得到初步應用。
丁彬研究員以“功能納米纖維材料”為題圍繞靜電紡絲法介紹了“理論-制備-應用”一體化的納米纖維研究與體系,重點介紹了納米纖維的3個研究方向:1)一維柔性陶瓷纖維;2)二維納米纖維膜;3)三維納米纖維氣凝膠。并分別從研究背景、制備過程、纖維結構、關鍵科學問題、實際應用等方面進行了詳細介紹。其中陶瓷納米纖維氣凝膠已實現了規模化生產,并應用于應急救援、蒸汽防護以及國防軍工領域,具有很大的發展前景。
主會場活動的最后,進行了中國紡織學術年會承辦單位的交接儀式。伏廣偉理事長從第十二屆中國紡織學術年會承辦單位天津工業大學劉雍院長手中接過交接旗,轉交給第十三屆中國紡織學術年會承辦單位蘇州大學張克勤院長手中,2023年的紡織學術年會將在蘇州召開。
4月15日下午6個分會場同時開講,圍繞紡織材料循環利用技術、紡織機械與智能制造、紡織前沿科學與技術、高性能纖維及復合材料、生物基纖維材料論壇、現代紡織技術等議題展開深入交流。4月16日上午4個分會場分別圍繞紡織品時尚設計與綠色制造、紡織生態染整技術、數字化與智能化紡織技術、應急與安全防護用紡織材料等議題展開深入交流。同期還舉辦了第二屆紡織研究生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