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服裝產業園區作為我國紡織服裝產業中流砥柱,在有效配置生產要素資源、提升企業運行效率、促進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在3月15日于四川省三臺縣舉辦的2023全國紡織服裝產業園區工作會議上,工業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工業司紡織處副處長縱瑞龍這樣評價。
近年來,產業園區正逐漸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助推器。園區經濟已成為區域經濟發展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我國紡織服裝產業園區正承載著構建區域經濟新格局、產業經濟新引擎的重要使命,在推動紡織服裝產業的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發揮著積極作用。
自2012年起,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與全國紡織服裝產業園區開展了“全國紡織產業試點(示范)園區”共建工作。2022年,中國紡聯產業園區工作辦公室對現有全國紡織服裝產業園區試點(示范)進行了復查,確定通過復查的全國紡織服裝產業試點、示范園區共計32家。“從園區內規上企業產出情況看,規上企業的產值、營收、利潤分別占園區總量的75%、71%、70%,經濟貢獻較大;從增長幅度上看,各項經濟指數均有提升,園區總體呈良好發展趨勢,產業園區內企業集聚化發展特征較為明顯。”中國紡聯產業集群工作委員會秘書長張海燕談道。
產業園區運行持續向好
在會議期間,張海燕作了《全國紡織服裝產業園區試點(示范)發展情況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張海燕表示,目前園區企業總體運行良好,對經濟貢獻較大,從增長幅度上看,各項經濟指數均有提升,園區總體呈良好發展趨勢,產業園區內企業集聚化發展特征較為明顯。同時,園區規劃空間還有承載能力。值得關注的是,西部園區有生產要素保障能力和成本優勢且中部園區勞動力成本優勢明顯。從調研情況來看,中部園區畝均投入產出效率較高,但東部園區人均產值水平較好。
“對于近年來產業園區發展重點,主要集中在科學規劃,深耕主導產業、持續發展不動搖;多措并舉,招商理念向立體創新驅動轉換;安企惠企,企業營商環境持續優化;合理布局,對接國家重要區域戰略;轉型升級,著力推進先進制造業體系建設等幾個方面。”張海燕說。
“紡織產業園區是紡織產業布局優化調整、產業轉移、產業升級發展過程中重要的集聚形式,為實現資源共享、企業協同合作、公共服務高效落地、人才集聚帶來的重大機遇。”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秘書長夏令敏談道,“新的歷史時期,產業園區將成為建設現代化紡織產業體系,引領行業創新發展、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
“就紡織鞋服產業來講,四川省綿陽市三臺縣在產業前端積累了一定的規模優勢,有較好的基礎,這幾年得到了較快的發展,助推了工業強縣戰略的實施。” 三臺縣委書記吳明禹介紹道,在發展過程中,三臺縣堅持創新引領,形成了全國領先的紡織印染核心技術。
據了解,三臺縣專用服裝產業園是綿陽市首批特色(專業)園區,四川省首批“5+1”重點特色園區,四川省唯一功能職業裝(工裝)基地。“三臺縣有望打造成為西部紡織服裝園區建設的標桿與典范,紡織服裝產業在綿陽三臺縣的發展前景非常值得期待。”夏令敏說。
綠色化助力可持續發展
“當然,目前產業園區在發展等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張海燕說。
在縱瑞龍看來,我國紡織行業是經濟支柱、民生基石、文化載體,是國際競爭優勢產業,是不折不扣的優勢產業。但隨著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資源環境約束不斷加劇,我國紡織行業長期穩定發展受到挑戰,紡織優勢產業地位亟需鞏固和加強。
“工業是我國能耗碳排的重點領域,其中紡織行業的技術改造和綠色低碳轉型迫在眉睫。”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消費品工業研究所輕紡研究室副主任于娟談道,在“雙碳”目標下,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是園區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目標。
“從環保角度看,紡織全產業鏈中,涉污較為突出的是中游噴水織造及印染,這其中噴水織造污水有95%左右是可以循環利用的。” 上海合源環境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亞蕾談道,要秉承“重生化、輕物化”的印染污水處理理念,要以運營為設計導向,要符合“低成本、低污泥、低占地、高回用率”的“三低一高”的整體解決方案,通過引進先進技術及自主創新等方式,持續不斷地進行水處理技術革新,助力行業可持續發展。
“產業園區必須樹立綠色發展理念,推進健康持續發展,同時結合園區發展實際,科學定位產業方向。” 三臺縣工業園區黨工委書記趙錦濤談道,“園區不僅要科學規劃布局,建設綠色專業園區,還要聚焦優勢特色,打造綠色產業集群,同時,不斷完善基礎配套,提升園區承載能力,加強環境保護,持續推動綠色發展。”
“廣西玉林市福綿區被譽為‘世界褲子之都’,為實現更大發展,玉林市建成了廣西第一個專業環保示范園區——玉林(福綿)節能環保產業園,有力推動了服裝行業全產業鏈綠色環保發展,走出了綠色環保的福綿發展新模式。” 廣西玉林(福綿)節能環保生態產業園管理委員會主任馬守江談道,“我們的主要做法是:嚴把設計關、準入關、鏈條關、技術關、機制關和服務關,如今綠色、生態、文明的現代化園區逐步建成,‘園區+運營商+服務商’管理模式也更加成熟。”
“今后園區發展,要加強機制建設,提高產業園區服務創新能力;加強園區管理,提高投入產出效率;加強人才培養,提高園區發展專業化水平;加強區域協調,促進產業園區平衡發展;加強企業培育,促進產業發展基礎壯大;加強產業研究,促進產業現代化體系建設。”張海燕說。
產業園區需踐行高質量發展
“在發展壓力持續加大的同時,行業持續強化智能化、綠色化改造升級,有序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投資實現平穩增長。2022年,我國紡織業、化纖業、服裝業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同比分別增長4.7%、21.4%和25.3%。紡織產業鏈供應鏈表現出了很好的韌性。”夏令敏說。
夏令敏說,按照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建設紡織產業園區一要堅持專業化發展之路,把產業特色做深做透,不斷引領產業邁向中高端;二要堅持數字化發展之路,不斷提升企業的數字化能力和水平,提升企業的競爭力,建設智慧化產業園區;三要堅持綠色化發展之路,積極開發綠色產品、應用綠色技術、倡導綠色理念,建設綠色可持續發展園區;四要堅持開放合作、內引外聯,面向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充分利用兩個資源,走國際化發展之路。
“要充分把握新形勢下市場需求特點與趨勢,有效滿足多層次消費需求,挖掘消費價值潛力,朝著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加快建設紡織現代化產業體系。”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產業部主任華珊談道。
當前,如何打造高水平的紡織服裝產業園區?縱瑞龍提出了5點建議:
一是培育壯大龍頭企業。積極培育關聯度大、帶動性強的龍頭企業,發揮其產品輻射、技術示范、信息擴散和銷售網絡中的“領頭羊”作用,引導龍頭企業發展專業化配套企業,提高企業間專業化協作水平。
二是增強自主創新能力。鼓勵企業在產品設計、生產制造等環節采用先進信息技術,大力推廣應用先進制造技術,促進產業園區由委托加工(OEM)向自主設計加工(ODM)、自主品牌生產(OBM)轉變。
三是推進發展生態型產業園區。通過清潔生產、資源節約、污染治理和淘汰落后等手段,推動園區向資源節約和生態環保型轉變。在產業園區探索集中治理方式,推廣節能減排共性技術,降低企業治理成本。
四是積極培育區域品牌。支持產業園區以品牌共享為基礎,大力培育區域產業品牌,有條件的園區可以發展工業旅游和產業旅游,提高區域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把企業品牌和區域品牌建設有機結合,重點發展一批名牌產品和企業,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和產品爭創國際知名品牌。
五是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在發展制造業的同時,加快發展金融、信息和商務等生產性服務業,支持研發中心、檢測中心等公共服務機構建設,發展一批特色商品批發市場,建立社會化、專業化現代物流服務網絡體系。
“紡織行業、紡織園區、紡織企業的發展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加強謀劃、加強協調、加強落實。地方政府層面,發展紡織行業要持之以恒、一抓到底、久久為功,堅定走好每一步;企業層面,要堅定信心,堅持主業,加快改造升級,把紡織做強做精。”縱瑞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