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兩會期間,31位全國人大代表向大會提交聯名議案,建議制定《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促進法》,為深化“產改”提供法治保障。
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已進行5年多。在各方共同努力下,這項改革帶來的變化正廣泛惠及產業工人,深刻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為中國制造、中國創造積蓄高素質勞動者大軍。但代表們認為,“新時代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仍然任重道遠”。代表們表示,當前我國產業工人隊伍建設在技術技能、素質結構、體制機制等方面還存在一些障礙。從改革推進情況看,面臨一些部門、地方和企業對其重要性、系統性和長期性認識不足,民營企業落地落實難,外資企業、中小微企業、傳統低端制造業和“三新”領域企業參與度低,制造業崗位吸引力不夠、高技能人才缺乏、年輕人不愿意進工廠等突出問題。
全國總工會副主席、書記處書記譚天星代表認為,制定《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促進法》,對于鞏固“產改”成果,持續深入推進改革,全面提高產業工人素質,發展壯大工人階級隊伍,不斷鞏固黨的階級基礎,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發揮工人階級主力軍作用,具有重要意義。
全國人大代表
德州恒豐集團高級技師王曉菲:
加強對紡織專業人才的支持力度
身居崗位一線,王曉菲保持著調研行業發展的習慣,這次兩會她準備的建議是“加強紡織行業人才公益單位在國家技能人才培養建設體系中的作用”。王曉菲表示,紡織行業技能人才結構性缺口巨大。她建議充分利用行業人才公益單位熟悉企業、貼近企業的公益屬性,以及在技能人才評價、人才就業培訓等方面聚焦專業的優勢,組織行業企業、院校,直接參與職業技能提升行動、人才就業培訓、就業促進專項活動等一系列國家層面的人才就業和技能培訓服務平臺工作,加強對紡織專業人才的支持力度。
王曉菲表示,要當好新時代技能員工的代言人,充分反映紡織工人的心聲,力爭提出站位高、質量精的議案和建議,積極建言獻策,把紡織產業發展的經驗帶到會上,把恒豐人“團結拼搏、永不言敗”的精神帶到會上。
全國人大代表
河南省周口市扶溝縣昌茂紡織有限責任公司智能化紡紗車間主任徐秋萍:
讓更多農民工成為“大工匠”
3月5日,作為一名由農民工成長起來的全國人大代表,徐秋萍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聆聽了李克強總理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把穩就業作為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的關鍵指標。做好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農民工等群體就業工作。
對此,徐秋萍內心十分激動。她深深理解農民的甘苦,理解穩定的就業對農民來說是多么重要。她希望更多農民工能成為有技術、有未來、人人持證的“大工匠”。
徐秋萍出生于1981年,高中畢業后到廣東東莞打工。2007年她回到家鄉,成為昌茂紡織公司細紗車間年齡最大的擋車工。對紡紗技術一竅不通的她從頭學起,在培訓期間,徐秋萍放棄休息時間苦練技術,在新員工月測試實際操作和理論測定中均獲第一名。
3個月后,徐秋萍從一名普通的紡織女工被任命為班組長,2015年,公司決定新建兩萬平方米智能化紡紗車間,徐秋萍任車間主任。車間從當年5月開工建設,10月份安裝調試,2016年3月正式投產,他們不僅把工期提前了7個月,并且提前生產了3850噸棉紗,增加產值1.1億元。
工作中,徐秋萍專心致志、全身心投入,專業技能不斷精進。她帶領的車間在業務競賽中每次都是第一。2020年徐秋萍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
“我和同是農民工出身的另一名姐妹,都是因為在技術比武中多次取得第一名被破格提拔。我還手把手教出了第一批68名技術工人,他們又分期分批把新員工培養成紡紗車間的行家里手。”徐秋萍說。
昌茂紡織二車間現有管理和技術維護人員14人,負責生產監管、設備維修、電力暢通、網絡機臺連接、運行狀況監控等工作。徐秋萍有效利用錯峰電價政策夜間開足馬力生產,年節約電費300多萬元。他們實施的利用邊角廢料改造的“絡紗小車”、減少斷頭操作的降“風箱花”等技改項目,讓公司年增收200多萬元。
正是有了這樣一大批身懷絕技、持證上崗的工人,才使得企業在棉紗市場競爭激烈以及疫情影響的形勢下,銷售額、稅收實現持續增長。公司年銷售額連續3年超過3億元,稅收連續3年突破千萬元。這家位于扶溝縣城、建廠15年的民營紡紗企業,生產的“昌茂”牌棉紗以每噸高于市場價3000-5000元的價格暢銷世界各地,僅江浙兩省的訂單,每月就售出棉紗近1500萬噸。
如今,昌茂紡織90%的工人取得了相應技能等級證書,還有1人獲“周口市大工匠”稱號,2人獲“桐丘大工匠”稱號。
聽完政府工作報告,徐秋萍久久不能平靜:“希望更多農民工學習先進技術,爭做能工巧匠,用實際行動報答黨和政府對廣大農民工的關懷,為鄉村振興、民族復興作貢獻。
全國人大代表四川南充六合集團紡織車間黨支部書記、主任王麗:建議加強絲綢產業技術人才的系統化培訓
“這次我帶來的建議與傳統行業的人才接續有關,特別是絲綢專業技術方面的人才培養。”履新全國人大代表,王麗有一些緊張與激動,但更多還是覺得自己肩上的擔子沉了起來。
“目前絲綢行業的中堅力量還是我們的長輩,那時他們有絲綢方面的專業培訓。”讓王麗有些擔憂的是,目前學習絲綢專業的年輕人數量在減少。“以我們企業為例,年輕人的比例大約只有10%,更多的專技人才集中在40歲左右。”
據王麗介紹,南充六合的絲綢產業已有上百年的歷史。要讓年輕人更好地了解絲綢行業,讓這百年的歷史流動起來,最佳的方式就是向更多的年輕人敞開懷抱。“近年來,南充六合探索以工業旅游的形式,讓更多人看到一個個蠶繭通過一系列的工藝流程,如何變成我們生活中襯衣、絲巾等面料。”王麗說。
而絲綢作為南充的一張名片,百年傳承的背后是工藝的堅守。在王麗的日常工作與調研中,她看到相關部門會為大范圍的群體提供崗前適應性培訓,讓新人快速適應到這一傳統制造業的工作流程中來。“但通過職業院校或高校的系統性、專業性培育,這樣的人才對于絲綢行業才會有系統的認知,加之技能培訓,才能形成連貫的思維,才能在這個行業有所創新。”王麗舉例道,比如在品種設計、組織設計、工藝設計、設備改進等方面,都有可以進一步優化與改善的空間。
“希望之后在制造業行業的人才培訓可以更加深入,也同步加強絲綢產業鏈上、中、下游企業的溝通與交流。”王麗也向廣大的年輕人發出邀請,希望更多喜愛、關注絲綢行業的青年朋友來到南充,為百年傳承的絲綢產業帶來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