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創新的賽道,膚素很“年輕”,公司成立于2019年,是一家專注于開發、生產健康改性復合材料的新興企業;不過膚素也很“成熟”,它由蕭山四位創業多年的紡織企業家組建。從紡織“跨界”到健康新材料,“紡織F4”花了1825個晝夜、耗資1.6億元,用科技創新探路升級傳統行業,把改性碳元素復合材料“紡”進了纖維世界,找尋蕭山紡織產業面向未來的創新點和希望。
“紡織F4”的新材料之旅
走進位于蕭山區瓜瀝鎮的杭州奧華紡織有限公司廠區內,機器嗡鳴中,一粒粒碳元素黑色母粒與柔然的棉相結合,紡出一軸軸灰線。在碳元素的加持下,由這些紗線做成的紡織品搖身一變,成為能夠釋放負氧離子的功能性紡織“黑科技”。
“同類涂層式產品的負氧離子含量只有兩位數,而我們的負氧離子個數可以達到1721。”方招祥,奧華紡織董事長,他是瓜瀝當地有名的紡織企業家,也是“紡織F4”的“團長”。每當有人問起這款新材料的神奇之處,他都會從辦公室的茶幾下拿出一雙用新材料做的襪子,把負氧離子檢測儀放在上面,用數據回答。
幾年前,當從事原料改性及相關制品研究的何曙輝拿著最新研發的碳元素與高分子材料復合技術苦尋生產方時,方招祥和蕭山“短纖王”、浙江紅利集團董事長沈釗校決定試一試。兩人還拉上了另一位合作多年的商業伙伴,擅長長纖的杭州正大紡織有限公司董事長俞正福。
大家分工明確:何曙輝負責母粒研發,沈釗校負責短纖,俞正福負責長纖,方招祥負責紗線——曾經產業鏈上的伙伴,成了創新鏈上的命運共同體。
從實驗室到生產線的距離,往往最近也最遠。“從母粒做到短纖,就花了三年。”方招祥告訴記者,把碳元素和柔軟的棉相結合看似是普通的疊加,實際生產中,高性能材料間的互斥性卻讓研發周期不斷延長。其間,四人不計成本,修改設備,反復試驗,不斷調試生產工藝。最終,經歷了1825個晝夜,耗資1.6億元,他們成功了。
“襪子是我們推出的第一款成品,碳元素濃度達到了百分之三。”方招祥驕傲地說,現在國內類似的產品濃度最高是千分之二,國際上最多千分之五。“越是傳統的,越要創新”
大眾對紡織服裝業的刻板印象是“落后”、“低端”,甚至與轉型升級存在著天然的“鴻溝”。但在蕭山“紡織F4”眼中,沒有落后的產業,只有淘汰的企業。
“越是傳統的,越要創新。”方招祥介紹,目前企業的技術團隊中的教授博士級專家比例達到60%,并長期得到擁有材料學國家重點學科專業的東華大學的理論與技術指導。有了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作支撐,一個個紡織新材料技術難題被順利攻克,產品科技含量也不斷躍升。
產業鏈上的抱團轉型則是另一個“制勝法寶”。方招祥曾算過一筆賬,如果是從零開始,整個項目的投入至少在20個億。而抱團能融通各種資源、銜接各個產業、激發各方力量,讓轉型的困難少一點,讓升級的速度快一點。
目前,他們的產品經中國航天實驗室、纖維材料改性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紡織服裝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等專業機構檢測,具備釋放負離子、遠紅外、抗菌、防紫外線和透濕性等健康功能性指標,可應用于服裝、家紡、鞋帽、眼鏡、防護衣、配件等不同場景的產品。
原本功能單一的紡織品成為具備理療功效的健康產品,這也讓產品在第二十一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上大受矚目。
從產業鏈的通力合作,到創新鏈的命運共同體,他們運用新材料改造,提升傳統紡織行業,為傳統紡織行業帶來一場顛覆性的革命,并帶動上下游產業聯動互進。在他們的努力下,曾經的傳統紡織業正在表現出強大韌性與活力,織就“錦繡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