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過后,國際市場壓力繼續增大,在美元持續創新高、美國通脹超預期、棉花供應增加和需求下降等不利因素的影響下,ICE棉花期貨主力12月合約跌破100美分,進一步打開下探空間,技術圖形走勢進一步轉差。從往年情況看,隨著新棉上市的臨近,以往此時也往往是市場探底的階段,今年的情況似乎更清晰一些,宏觀經濟疊加基本面轉弱,市場下跌在所難免。
其實本次下跌的最大誘因還是美國通脹及其引發的美聯儲加息預期上升。本周二和周三(9月20-21日),美聯儲將召開月度議息會議。由于8月份美國CPI意外上漲,而且鮑威爾已多次重申嚴控通脹的操作將堅持到底,因此市場普遍認為本次美聯儲基準利率將再度上調75個基點,從而導致美元連續創新高,影響主要經濟體消費者的購買力,引發了以美元計價商品的大規模拋售。受其影響,美國道瓊斯指數一周下跌4%,逼近三個月的今年低點。
在宏觀經濟持續收縮的大背景下,棉花終端消費的形勢又如何呢?近期,有關美國終端零售庫存充裕、需求下降的報道仍然不少,這和前期全球工廠開機下降的消息非常吻合,也預示著下游遠期訂單看減。國外分析機構認為,對紡織產業鏈來說,今年的“冬天”其實早已到來,后期隨著庫存的消耗,生產有逐漸恢復的趨勢,但是供應鏈整體補庫或許要等到明年上半年。在紡織業庫存壓力解決之前,棉花價格難以出現大幅上漲。
上周,美國農業部終于補發了延遲數周的美棉出口數據。從總量來看,區區80萬包的四周累計銷售并不令人驚喜,但也同樣沒讓人灰心喪氣。市場認為,至少從美棉出口來看,消費下降的過度擔憂并無必要。事實上,根據美國農業部的統計,截至目前美國2022/23年度的承諾銷售量已達830萬包,已裝運145萬包,高于去年同期的665萬包和125萬包。而美國農業部9月份報告預計本年度美棉出口為1260萬包,意味著年度剩余時間美棉周平均裝運量只需達到24萬包就可以了,在2021/22年度大部分時間里,美棉周裝運量都不低于二三十萬包。因此,在今年美棉大幅減產的情況下,實現1260萬包的出口目標估計比較輕松。從這個角度看,美國基本面對棉價仍有較強的支撐。
天氣預報顯示,未來兩周美國產棉區的干熱天氣對新棉成熟和收獲有利,但近期美國產棉區的持續降雨導致不少地區出現爛鈴和僵瓣棉的情況,新棉產量上升空間恐比較有限,美棉供應對市場的支撐會持續存在。但如果需求繼續受挫,那么供應不足難以推動價格大幅上漲。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雖然現在ICE期貨本年度的On-Call合同只有912萬包(其中12月合約537萬包),遠低于去年同期的1464萬包,但今年美棉產量同比減少400萬包,因此合約到期時點價盤的作用仍不可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