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久前舉辦的第五屆中國蘇州創博會絲綢蘇州2016展會上,中國傳統布鞋品牌“正蹊堂”自主研發的緙絲、宋錦高端定制布鞋一經亮相,便驚艷全場。現場展出的70余雙緙絲、宋錦手工布鞋作為“正蹊堂”非遺時尚的代表作品,其設計不僅傳承了我國古代花鳥、祥云等花紋,還吸收了許多日式圖案,收獲了業內人士的不少好評。與此同時,現場展示的團扇也是“正蹊堂”攜手非遺傳承人,復原宮廷織法和配色方案,以故宮緙絲團扇為標本,進行藝術再造的高檔緙絲藝術品。這些藝術品讓人們看到了緙絲工藝在傳承和創新中所煥發出的新魅力。
養在深閨的織中之圣
緙絲是中國獨有的古老絲織藝術品,源于漢、興于唐、盛于宋。在明清兩代,緙絲為帝王御用,為皇室所壟斷,與其他的絲綢工藝品相比,具備了藝術和工藝的雙重價值,盡顯奢華之美。緙絲自古被譽為“雕刻了的絲綢”,享有“織中之圣”和“一寸緙絲一寸金”的美譽,又被稱為“千年不壞的藝術織品”。
緙絲是以生蠶絲作經線,彩色熟蠶絲作緯線,采用“通經回緯”、彩緯顯現花紋,形成花紋邊界,具有猶如雕琢縷刻的效果,且富雙面立體感的雙面平紋織物。緙絲有30多道工序,20多種技法,圖案正反如一,是頂級的絲綢藝術品。前不久熱播的《羋月傳》中,一件致使楚威后和莒姬產生爭執的緙絲繡羅衫,需要半年才能制作完成。這種中國傳統絲綢藝術品中的精華,到目前為止,是唯一不能被機器替代的織造工藝。
2006年5月,蘇州緙絲織造技藝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9月,緙絲又作為中國蠶桑絲織技藝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近年來,人們對緙絲歷史文化內涵及獨特技藝的認知與了解逐步加深,珍貴而稀缺的緙絲藝術品已成為藝術品市場上十分受關注和被寄予厚望的絲織品,也讓緙絲作品具有了巨大的收藏價值和市場商機。清乾隆年間《御制御筆十全記》緙絲手卷在2001年年底拍出了352萬元的高價。之后,北宋米芾題《長春圖》緙絲手卷在北京翰海春拍古代書畫專場上又以792萬元的高價成交,創下當時緙絲拍賣價的世界紀錄。2008年1月,“乾隆緙絲梵字陀羅尼黃經衾”以7205萬元的天價成交。緙絲工藝品在市場上行情看漲,每年的漲幅都有15%~20%。
易學難精留不住人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緙絲生產面臨了諸多困境:勞動力成本增加、生產急劇萎縮,絕大部分從業者被迫改行。現在,從事緙絲行業的技師已是寥寥,且多已近遲暮之年。
據介紹,摹緙書畫作品,要求緙織者不僅要有良好的技藝功底,還要有極高的藝術悟性。繪畫中一筆即可表現的色彩變化,在緙絲中就要分解成無數色塊甚至是像素點,一點點地織就,而且對線條等細節緙織需要有足夠的經驗,緙織時多挑一根絲都極有可能破壞織物的美感。同時,緙絲以色彩的豐富和細膩度著稱,無法通過機械加工。一名工人至少需要學習5年才能織造一些簡單的制品,一個熟練工人一般一天也只能織出一兩寸緙絲,遇到圖案繁復、花色細膩的圖樣,一天也就織幾厘米,需要10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才能完成一幅作品。
緙絲技藝耗時、又考驗功力,沒有耐心和長期的積淀,無法成就高超技藝。“當前生活節奏快、壓力大,能耐得住寂寞和枯燥,保持一顆守藝心的人著實不多,緙絲技藝斷層現象非常嚴重,上一代緙絲人大多已有五六十歲,而當前培養的年輕緙絲人才也僅有十八九歲,三四十歲的緙絲人基本沒有。”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蘇州緙絲技藝的國家級傳承人王金山說,“做這個急不來,學5年才算入門,真要自己出作品至少要10年以上的功力。現在很多人學緙絲,只是想利用這個名頭來賺錢,學了一兩年,自以為會了,其實門都沒入,做出來的東西只能騙騙外行人。”
跨界融合尋新出路
盡管緙絲這門傳統技藝費時費力,卻吸引了諸多專業院校、機構、企業對其進行深度挖掘、傳承保護,甚至改進創新。對于緙絲技藝后繼乏人的現狀,不少企業、機構也在通過各種方式改變目前的窘境。河北定州王氏緙絲藝術館目前已與河北科技大學、北京服裝學院、冀中職業學院等多所高校,以及特殊教育中心合作,讓定州緙絲工藝步入校園,給緙絲這一傳統文化不斷注入新鮮血液。王金山表示:“還是要靠政府扶持,要給年輕人一些保障,至少基本生活要保證,否則沒人能定下心來學緙絲。同時通過書籍收集、整理,總結緙絲技藝的文字也非常重要。最為關鍵的是在繼承傳統基礎上,給予緙絲以創新。”
在采訪中,有不少企業表示,通過與國際時尚品牌合作,或許是重振緙絲輝煌的一個途徑。一些企業還將緙絲這種原生態的傳統手工藝引入市場,拓展多元化推廣渠道,植入現代管理理念,使緙絲藝術作品“闖入”高端藝術品市場,實現藝術、經濟價值的共同提升;并結合新時期下市場的變化和需求,開發跨境電商,為古老的緙絲技藝搭建時尚廣闊的展示平臺。
江西正博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許洺浩告訴記者:“到目前為止,將緙絲運用到布鞋鞋面上,‘正蹊堂’在全球鞋類品牌中還是第一家。我們希望通過形成以布鞋為核心的、多項傳統手工藝參與的產業鏈,使各項傳統手工藝都能以產業化的形式留存下來,民間藝人成為有‘組織’的產業工人,徹底解決非遺手工藝后繼乏人的現狀。”
在緙絲的跨界融合上,蘇州仁和織繡也在不斷地嘗試挖掘。“將緙絲與水墨融合,實現了緙絲的‘活態保護’,使之與當代生活相融合,煥發新活力,令傳統與時尚完美對接。”蘇州仁和織繡副總經理謝晴容說:“緙絲自清代開始就以蘇州為中心發展至今,與吳文化緊密相連。以江南山水為題材,在保留緙絲傳統風格的基礎上加以變化,可以增添緙絲的時尚感。我們蘇州仁和織繡與姚永強‘悠梭山水間’水墨作品跨界合作便是這樣的一種新嘗試。”謝晴容介紹,跨界合作的第一階段為“形似”,旨在盡可能地還原畫作本身,產品應用領域包括工藝品和實用品。第二階段的合作為“神似”,將原有的元素打亂重新解構,通過隨意的剪裁實現變化與統一,將在服飾、家居用品等領域應用。(中國紡織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