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纖界“氣質好”、頗具“ 貴族范兒”的錦綸(又名尼龍),目前也難免“美人惆悵”。
那么,這種“惆悵”是由哪些因素造成的?我國尼龍行業當前的發展情況如何?主要原料己內酰胺在國內市場的供給狀況近幾年有哪些改善?這種原料供應的改善對國內錦綸企業來說,在長遠利好的同時,還帶來哪些短期壓力?我國尼龍行業“十二五”期間取得了哪些突出成績?還有哪些難題需要突破?在12月 3日~4日于上海召開的“第十三屆中國國際己內酰胺和尼龍論壇”上,來自全球尼龍66、尼龍6、尼龍11、尼龍12工程塑料以及設備和油劑等領域的約25個國家和地區的400多名代表匯聚一堂,共謀聚酰胺行業發展大計,就以上問題進行深入探討。論壇由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錦綸分會、中國化纖總公司聯合主辦,由中纖網(CCFEI)和英國泰可榮全球化學有限公司承辦,海安縣化纖業總商會支持。
快速擴張帶來煩惱 己內酰胺或將洗牌
己內酰胺是生產尼龍的主要原料。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國己內酰胺的國產化率偏低,大量依靠進口,這成為制約我國尼龍產業發展的一大瓶頸。不過,“十二五”以來,這種狀況得到很大改善。
中纖網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2015年,我國己內酰胺的產能總體呈現出快速增長態勢,2010年為56.5萬噸/年,2015年11月已經增長到230萬噸/年,產能較2010年大幅增長307.1%。其中,2012年、2013年兩年產能增加較多,每年約有60萬噸的新增產能; 2014年、2015年兩年產能的增速放緩,但每年依然有20萬噸~30萬噸的新增產能。從產能增速看,2012年達到近幾年的峰值,為107.7%,之后增速下滑,2015年增速僅為8.75%。
受中國己內酰胺快速擴能拉動,這5年間,全球市場的己內酰胺產能也穩步增長,從472萬噸/年增長到631.7萬噸/年,增幅為25.2%。
受產能快速增長帶動,2010年~2015年,我國己內酰胺的產量也大幅增加,2010年產量為48.8萬噸/年,到今年年底,約增長到183萬噸/年。與此相對應,幾年間我國己內酰胺的進口依存度大幅下降,2012年時約為49.5%,今年已大幅下降至10.6%。
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錦綸分會秘書長鄧軍在總結我國錦綸行業結構調整取得的成績時,強調的第一條便是,“十二五”期間,我國錦綸原料的自給率大幅提高,2010年時自給率為38.5%,2015年已提高到65.3%。
盡管如此,國產的高品質己內酰胺的供給量目前仍有缺口。在全球市場上,國際領軍企業如帝斯曼、巴斯夫等仍然在高品質己內酰胺領域占有很強的優勢。對此,鄧軍指出,“十三五”期間,錦綸行業在主要原料供應方面的發展重點,依然是發展高品質己內酰胺和錦綸66己二腈。
更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近幾年產能快速擴張,困擾也隨之而來。目前全球己內酰胺產能整體上供給略大于需求。受此影響,己內酰胺企業之間的競爭加劇,產品價格一路下滑,市場整體處于低價格、低利潤甚至虧損狀態。
中石化石家莊煉化發展規劃副總工程師冉竹林指出:“2011年以前,中國己內酰胺是由中下游PA6結合和綜合拉動,目前國內己內酰胺產能已出現結構性過剩。”
中石化巴陵分公司己內酰胺事業部銷售中心商情商務主管方芳分析指出,近5年來,己內酰胺價格持續下滑,己內酰胺與純苯價差走低,企業贏利空間被壓縮,效益下滑。2011年,平均苯己價差為18529元/噸, 2012年為10817元/噸,2013年為8678元/噸,2014年為7679元/噸,今年1~10月為7059元/噸,11月低端苯己價差僅4800元/噸。
業內認為,以2015年原油價格在45美元/桶~60美元/桶區間看,當己內酰胺與純苯價差在1000美元/噸的時候,企業可以保本生產;當人民幣價差在7000元/噸的時候,企業可處于保本微利狀態。
方芳指出,根據己內酰胺和原材料市場價格測算邊際貢獻(CPL價格-變動成本),今年僅在3月~6月,己內酰胺邊際貢獻較好,其他月份位于盈虧線附近,11月出現邊際貢獻虧損。
在這種大背景下,專家預測,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己內酰胺行業接下來將迎來一輪“大洗牌。”
方芳預計:“2016年全球己內酰胺市場供應依然過剩,己內酰胺價格仍以低位運行為主,預計苯己價差將在6500元/噸~7500元/噸之間徘徊。”冉竹林預計:“目前中國己內酰胺市場正處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刻’。預計2016年將是中國己內酰胺產業重組并購的‘元年’,市場將在2016年~2018年出現上升勢頭。”
二線原料企業低價搶市場 錦綸廠家采購更趨多元化
目前我國己內酰胺的消費有三大領域,一是尼龍6民用纖維,二是工程塑料和薄膜,三是尼龍工業絲。其中,民用尼龍6纖維消費量約占己內酰胺總消費量的56%,尼龍6簾子布消費量約占己內酰胺總消費量的14%。
己內酰胺的供給變化態勢自然會影響到其下游聚合和錦綸紡絲的市場行情。最突出的表現是,國產己內酰胺的瓶頸得以突破,為錦綸行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保障。而且,原料供應企業數量大量增加,使錦綸企業的原料采購更加多元化,選擇性更大。
廣東新會美達是國內錦綸行業的“龍頭”企業,曾經一度,公司需要的高品質己內酰胺70%依賴進口,但當前,進口比例只有約20%。
在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錦綸分會會長、廣東新會美達錦綸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何卓勝看來,盡管高品質己內酰胺的國產化率仍有待提高,但目前,國內市場上已形成了3家在錦綸行業公認的能生產高品質己內酰胺的“一類”企業。這3家國內“老牌”企業生產的產品基本能夠滿足部分高端企業對于高品質己內酰胺的需求。
這3家企業包括:南京東方,其產能為40萬噸/年;位于湖南岳陽的中石化巴陵,其產能為30萬噸/年;位于浙江蕭山的巴陵恒逸,其產能為20萬噸/年,他們三者合計的年產能約90萬噸/年。
此外,石家莊煉化的己內酰胺產能約為21萬噸/年,位于淄博的山東海力、位于菏澤的山東方明、位于江蘇大豐的山東海力、福建天辰耀龍的年產能均為20萬噸/年,位于浙江瞿州的巨化集團的產能為15萬噸/年,位于山東聊城的魯西化工的產能為10萬噸/年,湖北三寧的產能為14萬噸/年。
多家企業接受采訪時表示,這兩年,中石化系統以外的一些“二線”民營工廠生產的己內酰胺的質量,開始逐漸得到一些錦綸企業的接受和認可。
除了以上3家國內“龍頭”企業,自2013年年底起,新會美達還開始嘗試從一些比較注重產品品質的新廠家采購己內酰胺。剛開始時,尚屬于“試驗性質”,向每家企業的采購都是“小量”,約為500噸。經過一年多的磨合,到了2015年,新會美達每個月從這類企業的采購量開始穩定在每家1000噸~2000噸。
依據統計,今年1~11月份,新會美達采購己內酰胺的總量約為16萬噸,其中13萬噸采購自國內企業,而采購自二線企業的量約占其國產采購總量的15%~20%。
何卓勝對此很有感觸:“我們當然希望國內出現更多的、產品質量有保證的原材料供應企業,因為錦綸企業整體需要更為多樣化的原材料供應渠道。新會美達一直采取較為開放的態度,對不同企業的新產品勇于嘗試。此前,我們需要的己內酰胺70%依靠進口,那時中石化的產品質量尚不穩定,但我們一直堅持購買中石化的產品。現在,我們也嘗試采購其他新企業的產品。如果不去嘗試,永遠都不會知道他們的產品質量如何。”
依據實際的使用感受,何卓勝表示,“新會美達所選取的幾家新企業生產的己內酰胺產品的質量,比2008年以前的中石化系的進步要快。在目前的環境下,這些民營或合資企業對市場的反應速度較快,或者說當前的市場環境也逼迫他們不得不如此。當然,這些新興企業還需要經受長時間的考驗,比如他們的產品質量的整體穩定性、整體交貨能力等仍需要繼續提升,與錦綸企業之間的合作也需要更多的磨合。”
弱勢原料價格向下傳導 下游錦綸企業有喜有憂
己內酰胺行業的快速擴張,在帶給下游聚合和紡絲行業諸多“甜蜜”的同時,也帶給他們一些“苦惱”。
大量新興企業加入市場競爭,整體來看使原料供應端出現了產能的結構性過剩。企業為了搶占市場,競相壓價,加之受原油價格下跌等多重因素影響,己內酰胺的市場價格弱勢下行。
今年1月初~2月初,原油價格大跌帶動化工產品價格大幅下跌,同時CPL行業開工較高,切片工廠在春節前實行大力促銷,在這些因素帶動下,己內酰胺人民幣現貨的價格從12800元/噸跌至10800元/噸。雖然2月初至5月下旬由于工廠檢修較多,價格一度出現反彈,但進入10月、11月份后,原油純苯價格低位,CPL裝置開工繼續下降。尼龍6切片下游短時備貨后觀望,國慶后切片庫存積壓,聚合裝置開工下調,CPL價格再度下行,其人民幣現貨價格已跌至10000元/噸。從2015年前11個月的狀況看,己內酰胺市場整體弱勢,價格重心持續下移。
這種態勢向下傳導到錦綸行業,拉低了整個錦綸產業鏈的價格體系。
今年1月,常規的半光FDY70D/24F的6月承兌價格還能賣到20700元/噸,到了11月底,其6月承兌價格為15500元/噸。全年來看,錦綸絲的價格緊隨原材料價格走勢,單邊下跌。
何卓勝分析指出:“以前是巴斯夫等國際高端企業與國內的幾家龍頭己內酰胺企業競爭。這幾年,越來越多的民營己內酰胺企業也加入競爭,他們為了獲得市場,通常采取的策略就是打價格差。如果中石化的出貨價格為11000元/噸,一些新開企業的報價就為10500元/噸。11月初,一些新企業的產品報價一度低到9500元/噸,一度出現其切片價格比中石化的己內酰胺價格還便宜的局面。這種低價競爭的結果就是,使整個己內酰胺市場的價格處于下降通道。尤其是在整體環境不好的時候,原料市場的低價會影響到整個錦綸產業鏈的價格體系。”
事實上,從長遠看,原材料價格下降對于提升錦綸產業鏈的整體競爭力是有一定好處的。
近幾年,原料方面,CPL與聚酯滌綸行業所需的PTA、MEG兩種原料的價差持續下降。2013年其平均價差在8900元/噸左右,2014年平均價差約為8550元/噸,2015年平均價差為6230元/噸,11月份更是降到了4500元/噸。
切片方面,常規有光尼龍6切片與有光聚酯切片的價格相比,差價也持續縮小。2013年其平均價差為9525元/噸,2014年平均價差為9200元/噸,2015年平均價差為6920元/噸,11月份低至5000元/噸。
錦綸產品方面,錦綸長絲與滌綸長絲2013年時的平均價格差為12500元/噸,2014年平均價差為12100元/噸,2015年平均價差為9350元/噸,11月份低至7750元/噸。
對此,中石化巴陵分公司己內酰胺事業部銷售中心商情商務主管方芳指出,以上價差的縮小,增大了聚酰胺錦綸產品替代聚酯滌綸等產品的可能性。同時,錦綸產品價格跌幅小于原料價格跌幅,也有利于錦綸行業長遠發展。
但問題在于,這種長遠利好的價值能否凸顯還需要市場驗證,而短期的痛苦卻切切實實擺在眼前。
對于錦綸企業來說,產品價格被上游傳導出現大幅下降外,企業還要承擔前期大量采購的庫存出現的貶值損失。尤其是對于那些現金流吃緊的企業而言,面對低迷的行情,這種庫存貶值損失無疑是“雪上加霜”。
“總體來看,通過近幾年的快速擴張,國產己內酰胺從數量、品種上已經解決了國內錦綸企業的采購問題,在數量方面基本已經不再形成制約。但是,由于下游的需求沒有出現同步增長,而錦綸產業鏈條的每一道環節,如聚合、紡絲的產能都在快速擴充,這就造成了一種現象,國產己內酰胺在數量、品種上打破瓶頸所帶來的優勢并不是那么明顯。而且,在市場不好的大背景下,反而形成了一種‘劣幣驅除良幣’效應,給市場上其他優質的企業帶來一定沖擊。”何卓勝這樣分析的時候多少有些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