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于灣仔的一個衣物回收箱
港媒稱,莫皓光在選擇上班著裝的時候從來沒有過煩惱。他的衣柜里面有9件T恤、3條褲子,最久的一條褲子已經穿了10年,那時候他還在上大學。
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11月30日報道,莫皓光更為人所知的是他的綽號“野人”。 10年以來,他沒有買過一件新衣服,他吃的東西也是自己種的。
“我必須要買的唯一一件衣服是我經營的NGO的服裝。我是批發買來的,每件幾元,”莫皓光說。當時他身穿一件臟臟的、別人捐來的襯衫,以及一雙有洞的帆布鞋。 “自從發現所有東西從生產到廢棄會對環境造成多么大的損害后,我再也沒有買過衣服。”
報道稱,莫皓光并不是這么做的唯一一人。11月27日是“國際無消費日”,這個節日源自于加拿大,人們通過剪信用卡和推空的購物車等方式慶祝這一節日。
在美國,“國際無消費日”這一天剛好是“黑色星期五”購物節。綠色和平表示,香港過度消費的問題也十分嚴重。
報道稱,根據綠色和平的數據,香港人每年棄置11萬噸紡織品,數量足夠填滿25000個香港大球場。如果以分鐘計算,每分鐘被棄置的衣服有1400件。按人頭計算,平均每個人每年丟棄15.3公斤重的衣物,大約等于102件150克重的T恤。
在被棄置的紡織品中,只有一小部分能夠被回收。在過去5年,回收率降了3倍,至3.9%。而在英國和美國,這個比率分別有16%和15%。
綠色和平的Tang Man-lam表示,回收率低其中一個原因是內地市場對二手衣服的需求減弱。人們正在變得越來越有錢。但同時也存在政府支持不足。 ”
“政府沒有分析這些數據,或者將它們公布在網上。公眾普遍都不清楚這些數字。”
報道稱,雖然紡織品只占城市固體廢棄物的3%,但香港很少有政府或者制造商主導的回收計劃。港府有就減少食物和園林廢物發布藍圖,但沒有針對紡織物的相關項目。
Tang Man-lam說,紡織物對環境的危害是一樣的,他們不僅含有具危害性、可能會流入地下水的化學物質和重金屬,而且紡織物需要很多年才會分解,過程中還會產生對環境有害的溫室氣體。
Tang Man-lam建議市民理性消費,同時呼吁官員們在從源頭上減少產生紡織品廢物方面做更多工作。
環保局發言人表示,目前市場上有一些無需政府資助的回收紡織物的公司。局方對如何用10億港元回收基金來支持紡織物回收持開放態度。
香港民政事務總署則表示,從2006年開始已經和多家NGO合作,收集在屋苑回收箱內的衣物。